醫療美容要注意,施打肉毒桿菌毒素美容針應慎選合格醫事機構及人員使用合法藥品執行,以保障自身健康安全

(圖片為示意圖)
疾病管制署今(15)日公布國內今年首起疑似因施打美容針導致肉毒桿菌中毒的個案。患者為北部一名40多歲女性,疑似透過網路平台購買肉毒桿菌毒素,並由賣家親赴住家,於額頭與臉頰部位施打。豈料注射後短短三天,便陸續出現吞嚥困難、唾液分泌減少、眼瞼下垂及四肢無力等症狀,最終須插管、使用呼吸器治療。
該名患者於3月29日通報為疑似肉毒桿菌中毒病例,疾管署隨即安排檢體送驗,儘管血清與糞便檢驗結果皆為陰性,研判可能與檢體採集時間已距注射日超過一週有關。然而依據臨床症狀與流行病學資料,疾管署判定為「極可能病例」。目前患者經施打抗毒素後已移除氣管內管,仍在住院觀察與治療中。針對非法藥品與施打來源,衛生單位也已展開調查與後續處置,防止類似事件再度發生。
(圖片為示意圖)
疾管署指出,肉毒桿菌中毒可經多種方式傳播,包括:
-
食因型:最常見,由食用遭肉毒桿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
-
嬰兒型:多見於1歲以下嬰兒,食入孢子後在腸道中產毒致病;
-
創傷型:傷口遭孢子污染後產毒,與藥物濫用有關;
-
其他型:包含醫學美容注射、實驗暴露或故意性散布等情形。
若因醫學美容注射引發中毒,可能在注射後數小時至數週內發病,症狀如疲倦、視力模糊、瞳孔擴大、眼瞼下垂,以及由上而下的漸進性肌無力等,嚴重者恐發展為呼吸衰竭甚至死亡。根據統計,自2019年以來,國內已累計8起疑似因醫學美容導致的肉毒桿菌中毒案例。
疾管署表示,目前國內尚無核准的肉毒桿菌抗毒素藥品,現階段僅有4人份庫存,並預計於今年內增購12人份。由於抗毒素價格高昂、取得不易,疾管署呼籲民眾切勿接受非法施打或來路不明藥品,避免危及健康。
倘若發生疑似肉毒桿菌中毒情況,或個案為無居留證之外籍人士,基於緊急醫療救治考量,疾管署仍可提供抗毒素治療,但費用須由個案自費負擔。
疾管署再次提醒,接受來源不明或由非合格醫事人員施打的美容針劑,極有可能引發嚴重健康問題。民眾在進行肉毒桿菌毒素等醫學美容療程前,應確認下列資訊:
-
所施打單位是否為合法立案之醫療院所
-
執行者是否具備合格醫事執業登記資格
-
注射藥劑是否具有合法藥品許可證字號
-
是否有醫師充分說明療程風險與併發症
如出現上述可疑症狀,應儘速就醫。更多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查詢「肉毒桿菌中毒Q&A」,或撥打免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