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癌家走來的天使——楊佩雯以生命守護生命,榮獲全台優良腫瘤護理獎

用23年堅守一線,從新手護理師到癌友再成腫瘤個管師,花蓮慈院楊佩雯用生命陪伴病人,也療癒了自己。
因為家人罹癌踏上護理之路,楊佩雯從新手護理師一路成為腫瘤病人最信任的身影。直到自己也罹癌,她轉身成為病人的同行者。23年來,她堅守腫瘤病房的第一線,柔軟不變的初心陪伴無數病患與家屬走過人生關卡,如今榮獲台灣腫瘤護理學會「主管組—優良腫瘤護理人員」,是全台僅四位得主之一,也是慈濟醫院首位、東台灣唯一獲獎者。
出身花蓮壽豐鄉的阿美族女孩楊佩雯,因爺爺罹患喉癌,見證家人為了北上求醫而四處奔波,也感受到花蓮本地資源的不足。爺爺在臨終前對國中時的佩雯說:「以後去當護理師,有了一技之長,才能照顧家人,也照顧部落。」這句話,成了她一生的志願。
高中畢業後她考進慈濟護專,畢業便進入花蓮慈濟醫院腫瘤病房。年輕的她不怕血、不懼病魔,每一個傷口的換藥、每一次止痛的努力,都是她與病人建立信任與關愛的起點。「我一到腫瘤病房就知道,我會一直待在這裡。」她這麼說。
在耳鼻喉科病房工作的13年,佩雯跟著護理長到府訪視,也與許多病人建立如親人般的關係。曾有一位口腔癌末期的「阿伯」總是指定她來照護,直到阿伯突然大出血離世,讓她自責到想離職。是阿伯的太太回來對她說:「他是選擇在最信任的人手上離開的。」這句話,成了她走過低谷的力量。
2014年轉任血液腫瘤病房護理長後,她成立「不想有遺憾」團隊,強調實務導向學習,讓照護更貼近病人需求。她翻轉教學法,創新訓練內容,團隊屢獲醫院與學生票選為「最佳教學單位」,2024年學生滿意度高達4.99分(滿分5分)。
她也強調圓滿送別是護理的一環。曾協助一位淋巴癌末期的母親圓夢,在病床前舉辦女兒的訂婚儀式。病人含淚道別,離世前三日看到女兒步入人生新旅程,成為護理團隊心中最動人的時刻。
楊佩雯推動東台灣首例、全國第六例CAR-T免疫細胞療法照護,親自研習、領軍制定標準作業流程,帶領團隊從零開始建立完整系統。2025年元月,她完成全國第一例健保給付後CAR-T個案,病人康復良好,創下院內與區域照護里程碑。
命運沒有放過這位堅強的護理師——楊佩雯自己也在2024年罹患二期乳癌。從懷疑、恐懼、無助,到接受化療與手術,她走過病人的路,也更能理解他們的內心:「有時不是不想治療,而是心理還沒準備好。」她學會用自己的故事去陪伴那些正在掙扎的個案,用真誠療癒人心。
2024年底,父親罹患大腸癌,她一肩承擔陪診與照護的責任。當她於2025年獲獎之際,正巧是父親生日。她把這座獎獻給父母,也讓從未當面肯定她的母親落下眼淚,給了她一句話:「看到你這麼努力幫助別人,阿公在天上一定也會很開心。」
完成治療後,體力大不如前,但她仍選擇留下,2025年3月轉任腫瘤個案管理師,成為病人與醫療團隊之間的橋樑。她說:「護理就是療癒的過程,療癒病人,也療癒自己。我希望能一直做那個陪著病人、沒有遺憾的人。」
此次台灣腫瘤護理學會頒獎中,她所帶領的團隊也大放異彩——陳皆吟以直腸癌照護個案獲「最佳創意獎」與「最佳人氣獎」,陳怜潔與徐千惠分別針對化療與淋巴癌病人照護發表專案海報,展現團隊教學與實務成果。
23年前,她因阿公一句話踏上護理路;23年後,她用實踐回答了阿公的期待,也讓自己的選擇不再只是職業,而是愛與陪伴的見證。她說:「不管這條路多難,只要你還記得當初為什麼開始,就一定走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