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的關鍵不是節食,而是創造「熱量缺口」

前陣子寫了很多食安相關的文章,這篇來分享一些應該是所有人都關心的減肥,怎麼樣才是正確的減肥觀念,避免錯誤的減肥方式並提升身體的健康狀態。
許多人減肥的第一步,就是減少吃東西的量,甚至有些人選擇跳過一餐,希望能快速看到體重下降的成果。但這樣的方式往往無法持久,甚至可能讓代謝變慢,進入「越減越難瘦」的惡性循環。
真正能讓體重穩定下降的關鍵,在於「熱量缺口」的產生。簡單來說,就是每天消耗的熱量大於攝取的熱量,身體才會開始動用脂肪儲存,進而達到減肥效果。
一、熱量缺口是什麼?
每個人每天都需要消耗一定的熱量來維持身體運作,例如呼吸、心跳、走路、思考,這些都會使用到熱量。這稱為「總消耗熱量」(TDEE, Total Daily Energy Expenditure)。
若你每天攝取的熱量少於總消耗熱量,身體就會開始動用儲存的脂肪來補足這個缺口,久而久之體重就會下降。這就是熱量缺口的原理。
舉例來說:一位女生每天消耗大約2000大卡,她若每天只攝取1700大卡,就創造了300大卡的熱量缺口,一週累積下來為2100大卡,約等於0.3公斤的脂肪。
(圖源:pexels圖庫)
二、如何簡單計算 TDEE?
TDEE 的基本計算可分兩步:
1.先計算基礎代謝率(BMR)
這是你什麼都不做、躺著一整天所需的熱量。可估算:
男性:BMR = 10 × 體重(kg)+ 6.25 × 身高(cm)− 5 × 年齡(歲)+ 5
女性:BMR = 10 × 體重(kg)+ 6.25 × 身高(cm)− 5 × 年齡(歲)− 161
2.乘上活動係數(Activity Factor)
依據日常活動量調整:幾乎無運動1.2、偶爾散步、家事1.375、每週運動約3-5天1.55、每週運動6-7天1.725、體力勞動、高強度訓練1.9。
舉例:
一位30歲女性,身高160cm,體重60kg,平常每週運動3-4次:
BMR = 10×60 + 6.25×160 − 5×30 −161 = 1320,活動係數 = 1.55(中度活動),TDEE ≈ 1320 × 1.55 ≈ 2046大卡,若她每日攝取熱量維持在1800大卡,就會產生約246大卡的熱量缺口,長期下來能穩定減重。
三、運動如何幫助減肥?
與其把熱量攝取壓得很低,不如透過運動來提高每日消耗。運動不只能加快熱量缺口的速度,更能維持肌肉、調整身體組成。
運動的三大好處如下:
- 提升總消耗熱量(增加 TDEE),透過運動,每日總消耗熱量提高,更容易創造缺口。例如:快走一小時約消耗250大卡,跳繩半小時約消耗400大卡。
- 維持肌肉量、穩定代謝,過度節食會使肌肉流失,導致基礎代謝率下降。搭配重訓與蛋白質攝取,可維持肌肉、避免復胖。
- 改善體態與心情,運動能強化線條、改善睡眠、穩定情緒,也是維持減肥動力的重要來源。
建議從你喜歡、能長期持續的運動開始,例如健走、游泳、健身訓練、有氧舞蹈等,每週3-5次,每次30-60分鐘。
(圖源:pexels圖庫)
四、常見食物熱量提醒
想要創造熱量缺口,不一定要極端少吃,而是要學會「選對東西吃」。有些看似不起眼的食物,其實熱量驚人,尤其是外食和加工零食。
例如,一碗白飯大約270大卡,如果你習慣每餐都吃兩碗,就可能無形中攝取了超過500大卡的碳水熱量。一杯700ml的全糖手搖飲,熱量動輒超過500大卡,幾乎等於一餐正餐。
鹽酥雞攤的一份基本組合(雞排加甜不辣、蔬菜)常常就有700~900大卡,遠高於一般簡單便當。相比之下,一顆茶葉蛋大約只有70大卡,一根中型香蕉大約90大卡,都是相對友善的點心選擇。
便利商店的三明治視口味不同,熱量落在250~400大卡之間,雖然看起來份量不多,但若搭配飲料或其他甜點,就很容易攝取過量。
日常中不自覺的攝取,如手搖飲、餅乾、零嘴、奶茶,都是熱量炸彈。尤其台灣人最愛珍奶+雞排,熱量可以輕易超過1000卡,幾乎佔掉成人一天攝取熱量的一半。另外油炸、高糖的食物也容易導致身體慢性發炎,更容易累積脂肪,也更難減肥。
(圖源:pexels圖庫)
五、三個飲食調整小建議
1.不戒碳水,但選擇原型食物
糙米、地瓜、全麥麵包等比白飯、精緻麵包更有飽足感與營養,也能穩定血糖。
2.減少高熱量飲品,改喝無糖茶或水
含糖飲料是最容易忽略的熱量來源。改喝無糖綠茶、烏龍茶或自製氣泡水。
3.每餐確保有蛋白質與蔬菜
蛋白質增加飽足感、保留肌肉量;蔬菜補足纖維與微量營養素,有助消化與控制熱量密度。注意飲食均衡,尤其外食族蔬菜的攝取是往往不夠的。
(圖源:pexels圖庫)
真正有效的減肥,不是忍耐飢餓,而是用邏輯管理熱量。透過計算TDEE,搭配聰明飲食與運動習慣,我們不僅可以健康地減脂,也能讓生活更有彈性與主動權。減重從來不只是「少吃」,而是學會「吃對、動對、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