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到幼雛鳥別急著帶走!讓親鳥照顧才是最好的幫助

撿到幼雛鳥別急著帶走!讓親鳥照顧才是最好的幫助

(照片/ 翻攝自環境資訊中心)

    近期正值鳥類繁殖季,民眾在登山步道、公園綠地或住家周邊,常會發現落單的幼雛鳥,許多人出於善意將幼雛鳥帶回照養。花蓮縣政府呼籲鄉親:「不是每一隻掉在地上的小鳥都需要人為介入,親鳥照顧的幼雛鳥,存活率會遠高於由人類照顧。」

    花蓮縣動植物豐富,包含太魯閣、鯉魚潭、花東縱谷等地,均為野生鳥類繁殖的重要棲地。依花蓮縣野鳥學會過往相關經驗顯示,被人類撿拾通報的案例中,大約三成是雛鳥落巢、幼鳥練飛,許多在地上發現的雛鳥或幼鳥,其實健康良好、只是飛行技巧尚未成熟,原本不需醫療介入,如果長時間人為飼養,反而可能導致難以順利回歸野外。

   依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與野生動物急救站的專業指引,民眾若在地面發現幼雛鳥,可先觀察以下幾點:
1.是否為幼雛鳥:絨毛未脫的是雛鳥,長出羽毛但飛不遠的是幼鳥。
2.健康狀況:無明顯外傷,身體溫熱,肢體對稱,羽毛完整柔順,精神意識警覺,表示健康良好。

    如果是無傷的雛鳥,民眾可在拾獲處附近自行尋找鳥巢放回去;無傷的幼鳥則請將牠放回原地附近高處(如樹枝、牆上)即可,倘若無法找到或放回原鳥巢,也可以用小碗或塑膠盒底部鑽孔製作臨時鳥巢,內鋪廚房紙巾再把雛鳥放進去,並固定於原鳥巢附近安全處,協助小鳥暫時等待親鳥返回餵食。

    本於非必要不干擾自然生態原則,在不瞭解鳥兒的食性與身體狀況下,建議盡量避免以下這些行為,以免可能反而害了牠:
1.不要餵食,因為不當餵養可能導致小鳥消化不良或窒息。
2.不要持續接觸,親鳥若見人類在旁逗留,反而會不敢靠近幼鳥。
3.不要誤判幼鳥為棄鳥而立即帶走,其實多數親鳥就在附近觀察。

    花蓮縣政府提醒鄉親,在野外活動時尊重自然生態環境,減少人為干擾就是最好的保育,讓野生動物留在原棲息地,才是對牠最溫柔的幫助。但如遇幼雛鳥有受傷或健康情況不佳情形,建議將傷鳥置於紙箱(需戳洞保持通氣),送至花蓮縣動植物防疫所(花蓮縣花蓮市瑞美路5號)由專業獸醫協助檢查、救治,或是通報花蓮縣政府1999專線。如有相關疑問請撥打花蓮縣政府農業處保育與林政科:03-8227171分機514/515。

Image

每日提供花蓮最新即時新聞,滿足大眾知的權利。
另外服務項目有電視牆廣告 網路行銷規畫 工商簡介 動態攝影等歡迎大家前來詢問。
由成真整合有限公司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