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子,但你知道「二氧化硫」也來參一腳嗎?

端午節要到,街頭巷尾的粽子香已經開始飄了。鹼粽、肉粽、南部粽、北部粽,配上香菇、菜脯、花生、栗子等南北乾貨,每一顆都是記憶中家的味道。但在這些「傳統」裡,其實也藏著一些現代感——像是食品添加物中的老朋友:「二氧化硫」。
它是什麼?又為什麼會出現在我們的節慶料理裡?來聊聊這個在食品加工界混得很久的小角色。
哪些食物中最容易含有二氧化硫,這類最容易中標,因為色澤、保存都靠它:
一.乾燥水果:葡萄乾、龍眼乾、芒果乾、鳳梨乾、杏桃乾
看起來黃金亮眼、吃起來酸酸甜甜?很可能有加。
二.香菇、木耳、金針乾、筍乾
尤其是顏色很淺、乾得像曬太陽曬到脫皮那種。
三.中藥材:黃耆、甘草、當歸等
為了延長保存、賣相好,部分商家會漂白。
(圖源:photoAC)
二氧化硫:不是壞人,也不是神藥
說得簡單一點,二氧化硫是一種常用的食品添加劑,主要作用有三個:
一.防腐:讓食材放得久、不容易變質
二.保色:讓乾貨或醃漬物維持鮮明、誘人的顏色
三.抗氧化:延緩食物中的營養素氧化變味
它的存在,讓很多食物在經過長時間運送或常溫保存後,還是能夠維持相對穩定的樣貌和風味。對食品加工商來說,是一種提高保存效率、維持品質一致性的工具。
(圖源:photoAC)
端午節哪些食材可能會用到?
這幾樣配料,是端午粽子中最常看到、也比較可能用到二氧化硫的地方:
一.乾香菇:泡起來後還能維持「Q彈不黑」的外型
二.菜脯:讓顏色均勻、不容易出現暗沉或異味
三.栗子:保持黃色光澤,不容易碎裂
四.花生、豆乾、蜜餞類:延長賞味期,穩定口感
五.部分鹼粽材料:如糖漬紅豆、豆沙餡料等,也可能使用
這些使用都是合法範圍內的,只要沒有超標、符合規範,對大部分人來說是安全的。
那為什麼有人會在意?
對大多數人來說,合理攝取並不會帶來明顯影響。但對少數敏感族群(像是氣喘患者、對亞硫酸鹽過敏者),可能會引起一些反應,例如:輕微過敏或腸胃不適,少部分人會感覺頭痛、疲倦感上升。所以,是否要避開,主要取決於個人身體狀況與選擇,並沒有對錯之分。
(圖源:photoAC)
怎麼知道食物有沒有添加?
台灣的食品法規有規定,只要食品中含有超過一定量的二氧化硫,就必須標示清楚。常見的標示名稱包括:
二氧化硫
焦亞硫酸鈉
亞硫酸氫鈉
亞硫酸鈣等
如果你是包裝食品愛好者,這些關鍵字可以在成分表裡找到。如果是散裝乾貨、熟食,就得靠經驗與店家資訊判斷。
你可以怎麼選?這裡沒有標準答案,只是提供幾個方向讓你更了解食物:如果你重視自然、少添加,可以選擇標示「無添加防腐劑」的食材;如果你對某些食品加工成分比較敏感,吃之前多留意標示資訊;如果你只是想過節吃粽子,那就好好吃,選自己信任的來源就好。
(圖源:photoAC)
最後:過節是慶祝,不是考試,其實,不管加不加二氧化硫,我們吃的不是只有味道,而是一份過節的心情。有些人喜歡自己包粽、挑選天然材料,有些人習慣買熟食、快速解決——兩種都很好。這篇文章只是讓你知道,我們在吃什麼,有什麼選擇,而不是你「該吃什麼」。所以,如果這個端午你願意多看一下成分標、多花一點時間挑食材,那也許會發現:連粽子裡的一顆花生,吃起來都多了一點安心的味道。
端午快樂。願你吃進的不只是美味,還有選擇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