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顯示「地景組成異質度」愈高 愈能吸引多種鳥類棲息

照片/ 花蓮縣玉里鎮春日部落的水稻田,維護田埂植栽,也能提供田間野生動物棲息。
在全球積極實現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背景下,如何兼顧自然生物多樣性保育和經濟發展的國土規劃是各國的重要課題。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近期發表於《地景生態學(Landscape Ecology)》的研究顯示,地景組成異質度愈高的環境,愈能吸引較多種鳥類進駐棲息,且在空間尺度上的表現不盡相同。該研究為臺灣的永續國土規劃提供學術研究基礎,也依此擬定政策,有助實現永續發展目標。
照片/ 新北市三峽雲森瀑布周邊的森林,是許多偏好森林的鳥類棲息繁殖的重要環境。
生多所表示,該所研究團隊運用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Taiwan Breeding Bird Survey)的資料,分析半徑100公尺、500公尺、1公里及2公里四個不同尺度內,地景配置異質度、地景組成異質度及棲地總面積對鳥類物種數的影響。研究發現,整體鳥種數與森林及農地總面積呈現駝峰狀關係,也就是說在合適的空間尺度內,具備多樣化的土地利用類型,例如同時具有森林和農地,可讓最多種鳥類棲息。最典型的環境是新北市田寮洋濕地及周邊森林,每年冬天賞鳥人可在一天內記錄超過100種鳥類。
照片/ 外來鳥種多偏好邊緣密度高的破碎化環境,降低地景破碎程度有助於減緩外來鳥種擴張。
生多所說明,針對偏好森林棲地的鳥類而言,無論在100公尺或2公里的尺度,森林總面積愈大,能在此棲息的鳥種數愈多,而且無論是一塊大面積的森林,或是許多小面積的森林都能有這個效果;農地鳥類則主要在100公尺的尺度中,農地總面積增加能促進鳥類多樣性,同樣無論是一大塊農地或是許多塊小農地都有效果。因此,在個別農戶管理的農地範圍內,做出再小的環境友善行動,都能對自然保育有所貢獻;詳細內容可參考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編撰的《農田方舟:野生動物棲地營造手冊》。
生多所指出,地景邊緣密度增加時,外來鳥種的種類會隨之上升,代表保持適當的地景配置與組成異質度,不僅能提高原生鳥類的物種數,也能降低外來物種入侵的風險。該所強調,棲地破碎化的影響並非完全負面,小規模的棲地亦具有保育功能,而不同地點、不同尺度,甚至不同生物類群,其適用的保育策略皆有所差異。研究團隊目前正嘗試以蛙類為研究對象,進一步驗證相關模式,以完善更多元的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
生多所表示,臺灣作為土地資源有限且利用競爭激烈的國家,需特別謹慎規劃土地利用,方能透過「土地共享(land-sharing)」模式,達到生態與經濟的雙贏。該研究呼籲,政府及企業在進行土地規劃時,必須與專家進行更細膩嚴謹的討論與研究,以保障生物多樣性,實踐真正的永續發展。(相關研究發表於《Landscape Ecology》2025年第40期,論文題目:Designing biodiversity-friendly landscapes: the effects of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across scales on bird species richness in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