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慢食旅遊踩線|里艾廚房「秀姑巒溪・月光下的餐桌」展現山海文化共饗體驗

為推動原住民慢食旅遊結合在地觀光,花蓮縣政府今(9/7)於豐濱鄉靜浦部落辦理「里艾廚房—秀姑巒溪(山與海的交界)月光下的餐桌」踩線活動。行程以「導覽走讀 × 傳統工藝 × 無菜單餐桌 × 部落歌謠」為核心,示範如何將部落知識、環境教育與當季食材轉化為優質體驗產品,並邀集旅宿業者、旅行業者、自媒體與媒體記者共同檢視流程細節,為後續商品化與行銷鋪路。
活動由里艾廚房主廚黃偉忠(Liay)領隊,從部落紋理與生活語彙切入,帶領來賓走讀靜浦聚落,認識海岸阿美族在山海交界間的生計智慧。隨後安排「竹杯手作」體驗,讓參與者親手操作竹材處理與綁紮工法,感受「做中學、學中記」的文化傳承。夜幕低垂時,隊伍轉往舊長虹橋畔,在太平洋海風與月光相伴下,享用以當季在地食材烹調的無菜單料理,並在阿美族歌謠與簡易合唱教學的陪伴中展開餐桌對話,完整展現「Good(美味)・Clean(潔淨)・Fair(公平)」的慢食精神。
縣府指出,靜浦位於秀姑巒溪出海口,擁有河海交會的壯麗景觀與豐富生態,是花蓮推動低碳旅遊與食農教育的重要據點。本次踩線除驗證導覽節奏、工藝體驗安全與容量外,也同步檢核餐桌流程、燈光音響及天候備案,確保活動兼具美感與專業接待品質。里艾廚房強調,以產地直送的時令蔬果與海產入菜,搭配可重複使用的竹杯,展現減塑、減碳的永續實踐,同時兼顧美味與文化敘事。
原住民行政處補充,踩線採「實地演練+意見回饋」機制:由旅行與旅宿業者就動線、乘載、交通與保險需求提供專業建議;自媒體與記者則就內容敘事、影像與訊息傳達提出優化方向。所有回饋將整理為產品手冊與SOP,據此調整價格結構與人力配置,建立可複製、可擴散的示範範本,提升原民慢食的品牌能見度。
本次踩線行程依序安排:「太陽廣場集合」說明活動規範、環境安全與減塑原則;「部落導覽」由返鄉青年帶領走訪聚落,認識生活智慧與地景故事;「竹杯手作」體驗工藝細節,製作專屬器皿,留下「帶得走的記憶」;「舊長虹橋」提醒夜間安全;「月光晚宴」則以在地旬食入饌,搭配阿美族歌謠教唱,完成「從土地到餐桌、由歌進入故事」的沉浸式體驗。
花蓮縣長徐榛蔚表示:「慢食不只是餐點,更是一種尊重環境、友善產地、凝聚社群的生活方法學。透過踩線,我們把部落的知識與手藝轉譯成可上架的旅遊產品,讓產地價值被看見、被支持。」縣長並感謝在地團隊與合作夥伴投入,強調縣府將持續以分區輔導與跨域合作,完善安全與品質管理,讓花蓮成為原民慢食與永續旅遊的標誌地。
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處長馬呈豪(Malay Boya)同時指出,後續將依踩線意見調整導覽深度、工藝難度與餐桌節奏,並導入預約分流與人數上限,兼顧生態承載與旅客體驗。同時串接在地小農供應鏈與文化人才培育,從「一桌好飯」擴展為「一條好路線」,推動部落經濟、文化傳承與環境永續。縣府也誠摯邀請各界持續關注花蓮原民慢食進程,一同在月光與海風中,品味山海的滋味,體驗文化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