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變黃金!漂流木與竹枝打造太魯閣生態基地 太管處攜手秀林公所推動低碳旅遊新亮點

位於太魯閣牌坊入口處的「太魯閣族文創產業園區」,一向是推廣原民文化的重要據點,近年也逐步轉型為融合自然教育與永續觀光的實驗場。近期,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太管處)與秀林鄉公所攜手合作下,由在地太魯閣族青年發想與參與,園區內新建成一處別具巧思的生態基地,利用颱風後撿拾的漂流木、倒木、竹枝以及日常落葉,營造出可供親子散步、觀察自然的生態棲地。
太管處處長劉守禮表示,這項計畫不僅是地方創生的一環,也象徵著太魯閣在0403地震後從生態與文化中重新出發,期望透過與社區共創,串聯新城、富世、太魯閣、崇德等地,推動兼具人文與自然、低碳友善的旅遊新模式。
三大亮點區 打造自然教室
園區中的「生態基地」分為三大特色區域,分別為「獨居蜂旅館」、「享食天堂」與「搖滾馬飛」,設計別出心裁,寓教於樂。
「獨居蜂旅館」承襲自布洛灣管理站多年的養蜂經驗,不僅移設原有設施,更以倒木與竹枝重新設計成牆面型、地景型與造型旅館,吸引多樣性的獨居蜂族群前來築巢。太管處指出,相較常見的社會性蜂類如蜜蜂、虎頭蜂,台灣約85%的蜂類其實屬於非社會性的獨居蜂。牠們習性多變,有的啣泥築巢、有的在地面鑿洞,對維持生態平衡與傳粉機制至關重要。
「享食天堂」區則仿照自然堆肥過程,堆放落葉與枯枝,讓真菌與微生物分解後,成為蚯蚓、甲蟲、蝸牛等小型動物的食材來源,形成小型生態鏈的食物基地,生動展現自然循環的奧妙。
此外,青年以漂流木與回收材料創作的「搖滾馬飛」——一組可以敲打的模擬樂器,與高掛樹上的巨型人面蜘蛛裝置,為園區增添童趣與互動元素,深受大小朋友喜愛。
原生植物、蝴蝶回來了!
生態基地也進行台灣原生植物復育,由布洛灣溫室移植的腺葉澤蘭與高士佛澤蘭現已在園區中落地生根,未來也將種植馬利筋等蝶類食草。這些蜜源植物預期將吸引青斑蝶與紫斑蝶造訪,逐步建立完整的蝶類棲息環境。
社區解說員上線 打造深度導覽
為強化遊客生態教育體驗,太管處已完成第一批社區解說員培訓,預計6月初將展開第二梯次,未來將由在地人擔綱導覽,帶領民眾深入了解園區的自然奧秘與部落文化。
串聯周邊景點 小旅行成形
太管處也推薦,從文創園區可順遊周邊景點,如一旁巷道內的「姬望紀念教會」,是為紀念首位將基督宗教帶入部落的太魯閣族傳道人姬望·依瓦爾(Ciwang Iwal)而設。從園區沿公路西行,則可抵達知名地標「東西橫貫公路牌坊」,欣賞立霧溪蜿蜒入海的壯麗景致。穿越錦文橋後還可抵達太魯閣遊客中心,從富世一路串聯成兼具自然與文化的小旅行。
劉守禮表示,0403地震後雖然部分山區步道尚未開放,但新城、富世、崇德等聚落擁有豐富的人文資源與自然美景,歡迎大家前來深度體驗不一樣的太魯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