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天奇萊鼻外海「抹香鯨群」現蹤! 鯨豚聲音研究計畫同步啟動

    六月初夏,花蓮外海再度傳來來自深海的低鳴。昨(6)日與今日,連續兩天在奇萊鼻外海海域出現抹香鯨群,初步估計共有6至7頭,包括數頭成熟個體及母子對。昨日上午牠們活動於離岸較遠海域,午後逐漸靠近岸側,讓搭乘多羅滿賞鯨船的遊客與調查人員,有機會近距離觀察這群體型龐大的齒鯨家族。

    多羅滿賞鯨工作團隊現場拍攝多張尾鰭影像,並正由團隊進行Photo ID個體識別比對作業。透過尾鰭邊緣缺刻、斑紋形狀等特徵,可確認是否為曾在花蓮外海出現的個體,協助累積長期族群資料。這項紀錄對於東部海域抹香鯨的識別與棲地利用研究,具有關鍵價值。

SAMM4368_bb577.jpg

    2024年截至目前已觀察紀錄包含飛旋海豚、熱帶斑海豚、瓶鼻海豚、瓜頭鯨、偽虎鯨、侏儒抹香鯨與真海豚等在內,共15種鯨豚物種。生物多樣性豐富,顯示花蓮海域為台灣東部重要的海洋生態熱區之一。其中,抹香鯨(Physeter macrocephalus)為齒鯨中體型最大者,能潛至千米深海覓食,主要捕食烏賊與深海魚類,過往並不容易在近岸區域觀察到。

    多羅滿賞鯨長年統計指出,抹香鯨出現頻率呈現顯著的季節性分布:三月:2次 五月:1次 六月:1次 七月:21次 八月:4次

    綜合全年航班總數計算,2024年截至目前遇見抹香鯨的機率為4.98%。這項比例雖屬低頻,但每一次現身皆彌足珍貴。7月的高峰期尤其值得關注,是否反映海洋環境條件、洄游路徑、或獵食資源改變,仍有待長期數據分析。

SAMM4787_d1fc5.jpg

   多羅滿賞鯨指出,大海可遇不可求,但只要船隻持續出海、觀察不懈,就有機會遇見牠們。而除了目視觀察,更重要的是聲音紀錄。團隊同步推進鯨豚聲音紀錄作業,使用水下麥克風(hydrophone)收錄來自花蓮外海的鯨豚聲響,作為物種識別與行為模式研究的重要依據。

    目前,錄得的聲音檔案亦將陸續上傳至國際開放資料平台,提供全球研究者下載使用,協助推動台灣東部海域鯨豚研究與國際學術接軌。為深化這份行動,多羅滿與鯨豚研究者溫在昇博士合作,正式啟動「花蓮鯨豚聲音紀錄與研究計畫」。該計畫以花蓮在地的高中以上學生與學校社團為對象,邀請有興趣投入海洋觀察與科學研究的師生組隊報名。

    目前該研究計畫正廣邀花蓮在地高中以上學生及學校社團參與,鼓勵對鯨豚觀察與海洋科學有興趣的青年學子組隊報名。參與者將有機會實際登船,接觸水下錄音設備、學習聲音辨識與頻譜分析技術,深入了解鯨豚聲音與行為之間的關聯,將每一次海上觀察轉化為有價值的科學紀錄。

-------------- ↓請繼續閱讀↓--------------

Image

每日提供花蓮最新即時新聞,滿足大眾知的權利。
另外服務項目有電視牆廣告 網路行銷規畫 工商簡介 動態攝影等歡迎大家前來詢問。
由成真整合有限公司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