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賴清德的「更大民主」是否真能化解朝野僵局?

元旦演說中,總統賴清德提及立法院剛通過的《財劃法》等三法修正案,強調行政院具備「覆議」權,憲政機關可提請「釋憲」,而人民則擁有「創制」與「複決」的權利。此番談話,被在野黨質疑為賴政府有意藉由公投推翻三法;輿論更進一步認為,這是賴清德以「更大民主」為名,對反對勢力展開政治反擊。
「更大民主」的真意:化解還是擴大紛爭?
賴清德曾表示,「民主的紛爭,需用更大的民主解決」。然而,倘若他的「更大民主」僅僅是動用公投機制翻盤立法院通過的法案,這無疑會讓爭議擴散至全國,引發更嚴重的朝野對立。此舉非但無助於化解分歧,反而可能突顯三重問題:
1. 能力不足:無法調解朝野間的對立,暴露領導能力的缺陷。
2. 冷酷無情:不惜捲入全民,使政治紛爭成為全民負擔。
3. 判斷錯誤:低估「四成總統」的民意基礎是否足以支持其冒險行為。
特別是,賴清德試圖將議會政治歸類為「小民主」,並以「創制複決」作為「大民主」的象徵,這樣的邏輯不僅錯誤,還透露出對民主制度的偏頗理解。立法院朝小野大的局面,以及賴清德僅四成支持率的背景,正是大選的民主結果。以「大民主」推翻「小民主」,既不合憲政精神,也難獲社會認同。
邀「喝咖啡」化解對立?真誠還是算計?
在立法院長韓國瑜率團赴美參加美國總統就職典禮前,賴清德邀請代表團至總統府「喝咖啡」,以期「聊國家大事」。然而,對此藍營反應冷淡,認為此舉意圖分化反對陣營。倘若賴清德真有化解對立的誠意,他應該邀請在野黨領袖共同協商,而非僅向立法院長伸出橄欖枝。藍營的疑慮,反映了賴政府在塑造朝野互信方面的不足。
此外,有專家建議,賴清德應考慮召開「國是會議」,與在野黨及社會各界坦誠對話。然而,面對這樣的建議,賴政府似乎置若罔聞,仍專注於利用各種程序卡住三法。這種態度,無助於紛爭的化解,反而可能激化社會分裂。
柯建銘的誑語與民進黨的困境
民進黨總召柯建銘近期連番失言,從威脅罷免非選區立委韓國瑜,到提出向憲法法院聲請解散國民黨,均引發外界譏諷。尤其是「解散國民黨」的說法,更讓人聯想到百年前袁世凱解散國民黨的歷史,無端助長對民進黨的「稱帝」批評。
民進黨試圖以「覆議」或「釋憲」凍結三法的策略,也已被識破。這不僅顯示其內部的焦慮與失序,也讓其所謂的「更大民主」立場更加脆弱。
制度改革需要溝通,而非對抗
應當承認,《財劃法》等三法修正案的推動,涉及必要的制度改革,其中部分內容將對地方財政分配帶來深遠影響。然而,對於可能導致地方政府難以適應的新制度,朝野應以更高格局討論是否延後實施,而非以激烈對抗為手段。
賴清德若真以國家利益為重,應展現元首高度,主動邀請在野黨展開協商。若一味依賴程序戰或以公投對抗立院決議,終將讓朝野對立擴散為全民紛爭,代價將是全民的信任與國家的穩定。
「更大民主」的口號,若不能落實於紓解對立、促進共識,只會淪為拙劣的政治算計。賴清德與其以公投之名擴大紛爭,不如以協商為實踐,才能真正彰顯領導者的格局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