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感染腸病毒重症不治 今年首例死亡病例 疾管署籲加強防範

疾管署今(27)日公布國內今年首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病例,患者為北部一名出生未滿1個月的新生兒。該名新生兒於2月16日因輕度呼吸急促及活動力下降住院,2月19日病況惡化,出現發燒、呼吸困難及發紺症狀,20日轉入新生兒加護病房,最終於2月23日因多重器官衰竭及新生兒敗血症不幸過世。經檢驗確認,病因為伊科病毒11型感染並發重症。
疾管署表示,新生兒感染腸病毒的風險較高,通常在出生後1至14天內發病,症狀輕則發燒、活力下降、食慾不佳,嚴重則可能引發腦炎、肺炎及多重器官衰竭等重症。孕婦在懷孕及產後期間應格外注意個人衛生,若在產前14天內至生產後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腹瀉等症狀,應主動告知醫師。家中成員或接觸者應落實勤洗手並避免接觸新生兒,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
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近期腸病毒疫情雖處於低點,但仍有重症病例通報。往年經驗顯示,疫情多在開學後的3至4月間逐步上升,因此將持續密切監測變化。今年截至目前為止,累計2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診病例(其中1例死亡),兩者皆感染伊科病毒11型,與過去4年同期數據相當。近四週實驗室監測結果顯示,社區主要流行的腸病毒型別為克沙奇A16型,其次為克沙奇A6型及A2型,仍須警惕伊科病毒的潛在風險。
疾管署提醒,防堵腸病毒傳播,孕婦、新生兒、幼童及其照顧者應避免與病患接觸,並落實個人衛生與環境清潔。醫院嬰兒室、托嬰中心及產後護理之家應強化訪客管理與感染控制措施,以降低感染風險。雖目前非腸病毒流行高峰期,但仍需提高警覺,特別是在家庭與人口密集場所,成人因症狀較輕易忽略防護,可能將病毒傳播給免疫力較弱的嬰幼兒。
家長與托育機構應隨時留意嬰幼兒健康狀況,並確保孩子及自身手部衛生及環境清潔消毒。成人回家後應先更衣洗手,再與嬰幼兒接觸,餵食前務必以肥皂洗手,並定期消毒孩子常接觸的物品與玩具。
疾管署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併發重症的高風險族群,且重症病程進展快速,家長應密切注意孩童的身體狀況。若幼童確診腸病毒,須警惕以下重症前兆:
- 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
- 手腳無力或麻痺
- 肌抽躍(無故驚嚇或全身肌肉突然收縮)
- 持續嘔吐
- 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
一旦發現上述症狀,應立即送往大醫院接受治療,以免延誤黃金治療時間。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查詢,或撥打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