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只有太陽才會曬傷你!醫籲:室內也可能中暑 高溫熱傷害就醫人數暴增6成

不是只有太陽才會曬傷你!醫籲:室內也可能中暑 高溫熱傷害就醫人數暴增6成

全台進入酷熱模式,炎夏高溫加上高濕度,不只戶外要防中暑,連待在室內也可能成為熱傷害的高風險族群。花蓮慈濟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葉日弌提醒,高溫警戒期間,無論室內外都要注意降溫與補水,千萬別輕忽中暑症狀,以免引發嚴重併發症。

0F15A8394葉日弌cr_0_e61c9.jpg

中央氣象署19日發布高溫資訊,預警全台逾9個縣市可能出現36度以上的極端高溫。台灣四面環海,午後雷陣雨雖來得猛烈,卻未帶來明顯降溫,反而加劇空氣濕度,導致「悶熱感」更加難耐。根據氣象資料,去年創下有紀錄以來年均溫最高,而今年高溫趨勢延續,衛福部統計顯示今年5月熱傷害就醫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約6成,顯示民眾對酷暑衝擊的身體反應需提高警覺。

花蓮慈濟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葉日弌指出,高溫加上高濕是造成中暑的關鍵因素。台灣夏季平均濕度約在75%左右,若環境溫度達32至38度,加上濕度超過60%甚至70%,就會妨礙人體正常的散熱機制,使體內熱氣無法有效排出,造成體感溫度上升,進而提高熱指數。

葉日弌提醒,中暑不是只有戶外才會發生,若室內濕度高、空氣不流通,同樣會導致中暑或熱衰竭。當出現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疲勞、脫水、意識模糊等症狀時,應立即離開高溫環境、進行降溫,並補充水分,若症狀持續未改善,應立即就醫,以免進一步造成器官損傷,甚至休克危及生命。他指出,臨床上中暑死亡率可超過10%,不容小覷。

為因應熱傷害風險,葉主任建議,日常應適時補水、避免烈日下活動、穿著透氣衣物、使用遮陽工具、保持室內通風降溫,如冷氣、電扇或沖冷水澡等方式皆有助於降低體溫。長者、幼童、慢性病患、服用特定藥物者、戶外工作者與運動族群更應特別留意。若白天清醒時間超過2小時仍無尿意,可能是身體水分不足的警訊;但若已大量飲水卻仍無法排尿,則應提高警覺,盡速就醫檢查。

-------------- ↓請繼續閱讀↓--------------

-------------- ↓請繼續閱讀↓--------------

Image

每日提供花蓮最新即時新聞,滿足大眾知的權利。
另外服務項目有電視牆廣告 網路行銷規畫 工商簡介 動態攝影等歡迎大家前來詢問。
由成真整合有限公司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