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胖,是腫?一秒搞懂超重vs.水腫!醫師教你護腎4招顧健康體態

不是胖,是腫?一秒搞懂超重vs.水腫!醫師教你護腎4招顧健康體態

現代人對體重斤斤計較,但你知道嗎?體重上升不一定等於「變胖」,也可能是身體「水腫」在作怪。花蓮慈濟醫院內科部副主任、腎臟科醫師王智賢提醒,超重是脂肪囤積、水腫則是體液滯留,兩者本質完全不同。尤其若短時間內體重快速增加,更應警覺是否與代謝或腎臟功能異常有關。

王智賢醫師指出,像是心臟衰竭、腎功能障礙、肝硬化、內分泌失調或血液循環不佳等疾病,都可能導致「病理性水腫」。如果發現連續一兩週都有早上眼皮浮腫、晚上腳踝腫脹的現象,就應儘早就醫檢查。

AA-0701010254883_10a7e.jpg

慢性腎病初期無症狀 台灣洗腎率全球第一

台灣是全球洗腎盛行率最高的國家,約200萬名腎病患者中,僅3.5%自知罹病。王智賢醫師強調,慢性腎臟病初期往往沒有症狀,若未及早發現與控制,可能進展為末期腎病、甚至需要長期透析,對生活品質與醫療資源都是巨大挑戰。

你的體重不是你的體重!學會正確量法

「你的體重,不一定代表你的脂肪。」王智賢指出,人體每天體重波動通常在0.5至2公斤之間,受飲食、水分攝取、排便、運動量、鈉攝取,甚至衣著影響。女性亦可能因生理週期出現變化。因此,他建議民眾每日固定時間、使用同一台體重計、穿相似衣物量測,數值才具參考意義。

體態不是美觀問題 肥胖恐致200種疾病

「肥胖是健康的隱形殺手。」王醫師指出,肥胖不只是體態問題,更可能導致超過200種疾病,包括40%癌症與70%的心血管疾病都與過重有關。除了關注BMI(身體質量指數),也應留意腰圍,內臟脂肪的減少能顯著降低代謝症候群與慢性病風險

勞動不等於運動!運動才是腎臟健康關鍵

王醫師也提醒,做家事或工作勞動並不等於運動,因為運動有助放鬆與助眠,而勞動多伴隨壓力與責任。建議定期運動以維持體態與腎功能,但若有胸痛、心悸、水腫、呼吸困難、暈眩等症狀,務必先諮詢醫師,安排適合的「運動處方」。

王智賢醫師分享,護腎行動四大守則:
1.控制血糖,血壓和慢性病。
2.聰明飲食,高鈉飲食會導致身體保留更多水分,進而增加體重。配合營養諮詢能更有效管理體重。
3.維持健康體態,建議半年減重5至10%,每週減0.5至1公斤最理想。
4.適度運動,運動是放鬆、養身的方式,在設計運動處方前,應先評估自身風險。

王智賢醫師提醒:「守護腎臟,就是守護整體代謝與生活品質。」他呼籲民眾及早了解自己的體態變化與腎功能狀況,養成良好的飲食與運動習慣,若身體出現異常應即早就醫,才能長保健康、遠離腎病風險。

-------------- ↓請繼續閱讀↓--------------

-------------- ↓請繼續閱讀↓--------------

Image

每日提供花蓮最新即時新聞,滿足大眾知的權利。
另外服務項目有電視牆廣告 網路行銷規畫 工商簡介 動態攝影等歡迎大家前來詢問。
由成真整合有限公司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