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化病人培訓升級 為未來培育優秀醫師

標準化病人培訓升級 為未來培育優秀醫師

在人工智慧(AI)浪潮席捲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情感維繫愈加珍貴。面對醫療人力緊缺、醫病關係緊張的現況,身兼「病人」、「演員」和「老師」三重角色的「標準化病人」雖然鮮少受到關注,卻肩負著醫病之間的重要橋樑,提升醫療品質的重任。2月22日,花蓮慈濟醫院舉辦了一場全國標準化病人成長工作坊,旨在了解全台北、中、南、東地區標準化病人面臨的挑戰,透過工作坊協助他們順利升級,促進醫病和諧,共同迎接高齡社會的到來,培育優秀的未來醫師。

0Q6A8703_703b9.jpg

自2006年起,台灣醫療教育引進標準化病人制度已達19年。這群沒有醫療背景的素人,以自身作為教案或試題,為醫學生在國家考試中的臨床能力測試提供支持。為確保公平,對不同情境和考生,每次的演出和反應都必須「標準化」,即保持一致性,不能前後不一。同時,面對考生時,又需靈活應變、因人制宜。因此,前期準備包括演技訓練、腳本研讀、角色消化、臨場反應和回饋訓練等,甚至為貼近角色或考試需求,需進行外貌上的改變,如化老妝、戴義眼,並接受身體檢查、反覆包紮等,過程相當不易。

4FDC9491-A000-4718-BD92-E570002B1E81_6ee49.jpg

台灣標準化病人協會與花蓮慈濟醫院合作,在疫情後首次來到東部,於花蓮慈濟醫院舉辦「全國標準化病人成長工作坊暨聯誼活動」。此次工作坊專為標準化病人設計增能與升級課程,花蓮慈濟醫院教學部邀請了實力堅強的師資陣容,包括已成為亞洲標準化病人研究與訓練指標的婦產部副主任高聖博醫師、積極推廣訓練並應用於教學的慈濟大學學士後護理系謝美玲助理教授、花蓮慈濟醫院教學部標準化病人中心主任曾寶慧、副主任楊政達;以及自2006年起成為台大醫院首批訓練的標準化病人、現任台灣標準化病人協會理事長的陳淑宇,她帶領的師資團隊包括馬偕紀念醫院臨床技能訓練中心主任王明淑、馬偕紀念醫院標準化病人訓練師連靖婷和外科病房護理師組長鍾玉梅。標準化病人從台北、台中、彰化、雲林等地齊聚花蓮,共同參與升級培訓。

F30A9342_f3cd3.jpg

花蓮慈濟醫院標準化病人中心副主任楊政達指出,該院與其他訓練中心的不同之處在於分科更細膩,已發展出不同科別的教案演出訓練方式,同時經常舉辦互動性講座,增強學員的記憶力與觀察力,應用於教案與演出中。高聖博醫師也帶來「安全感」課程,增強標準化病人的自信,讓他們感受到關懷,並將這份信任融入演出中,更加放鬆地發揮。課程以小組形式進行,由馬偕醫院和花蓮慈濟醫院的訓練師團隊帶領,從不同的困難中共同尋找問題,集思廣益,增強向心力,讓標準化病人感受到滿滿的支持。

F30A9348_c7710.jpg

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陳宗鷹表示,在AI逐漸取代真人的時代,唯有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無可取代,且更顯珍貴。標準化病人願意在此時持續投身醫療教育,為未來培養能與病人溝通、「以病人為中心」的良醫,十分值得尊敬。

F30A9356_338f6.jpg

台灣標準化病人協會監事、馬偕紀念醫院臨床技能訓練中心主任王明淑表示,擔任標準化病人是一條專注而漫長的路,雖然少有人走,沿途也不常被看見、缺乏掌聲,但這群認真的人正做著有意義的事,因為未來我們都將把自己的健康交給這群曾經栽培過的醫師。台灣標準化病人協會理事長陳淑宇指出,種一棵樹至少需要十年,而培養一位成熟的醫師至少需要十五年。未來這些醫學生將成為照顧我們的醫師,若醫師優秀,病人就能受益。因此,現在從自己開始,擔任標準化病人,等於為自己與他人培養優秀的醫師。

-------------- ↓請繼續閱讀↓--------------

高聖博醫師表示,其實大多數醫學生都關心病人,只是尚未學會如何對待病人與家屬。標準化病人的投入既是保護醫師,也是保護病人,讓醫師更懂得如何照顧病人。這群默默為醫學教育奉獻的人,若醫學生將來成為良醫,他們是最值得感恩的對象。

-------------- ↓請繼續閱讀↓--------------

Image

每日提供花蓮最新即時新聞,滿足大眾知的權利。
另外服務項目有電視牆廣告 網路行銷規畫 工商簡介 動態攝影等歡迎大家前來詢問。
由成真整合有限公司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