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h hiker 太管處攜手秀林國中 落支煙老部落尋根 保護山林 才能讓族群文化傳承延續
為了使太魯閣族年輕學子深入了解並體驗自身族群歷史文化與山林生態,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太管處) 以「為太魯閣做一件事」環境教育課程,結合秀林國中長期推動的「山林尋根」教育,特別安排學生進行一次落支煙(Rucing)部尋根活動。在太魯閣族文史工作者及登山家的帶領下,回到久未有人跡的部落現場,透過蛛絲馬跡尋索祖先昔日的生活樣貌及與山林的關係。

太管處表示,落支煙部落位於太魯閣口新城山和丹錐山間平緩的階地,亦即是中橫公路福德祠上方到禪光寺間的山區。早年是太魯閣族的大部落,日治時期太魯閣戰役後曾短暫設置監督所,1930年後在集團移住的政策下迫遷下山。落支煙是太魯閣族語「漂流木」的意思,主要是立霧溪到這裡河道由窄漸寬,水流也由湍急轉為平緩,常堆積漂流木而得名。

去年0403地震後,落支煙下方邊坡大規模坍方,太管處為阻絕外來種植物入侵,動員志工採集原生先驅植物種子噴灑於邊坡上,協助邊坡復原且成效良好,同時發展出「為太魯閣做一件事」環境教育教案。教案設計完成後,以秀林國中學生為試教對象,太管處曾帶領秀中的學生採原生植物種子,也曾請秀中的繩隊垂降,將種子播植於落支煙下方的邊坡上。因此,此次活動除了部落尋根之外,也同時探視同學協助復育震後邊坡復育的成果。

這項部落尋根活動,太管處特別邀請太魯閣族文史工作者Tunux wasi和登山家張光承擔任講師,並聘請登山專業教練同行。行前先安排室內課,讓學生先瞭解太魯閣族歷史、落支煙文化背景、太魯閣峽谷的形成與地形地質,也做好活動前的登山安全教育,說明裝備準備、任務分組及踏查規範。活動當天25位同學在老師、教練及太管處人員的帶領下以虔敬之心走入山林、返回部落。2位講師則帶著大家除了沿途實際操作使用離線地圖外,也觀察及解說地景、生態及太魯閣族文化。

當一行人爬升到高處平臺,從高處往下俯瞰,從近到遠的景色開展,立霧溪下游出海口、河階地、沖積扇及週邊的山稜盡收眼底。同學第一次從這個角度看到立霧溪出海的景色,都感到興奮好奇。在山水美景中,老師則帶領同學們換上太魯閣族傳統族服,在平臺上圍成一圈,以傳統的舞步向祖先傳達年輕人返回部落尋根的心意。

從平臺上再向上攀爬,終於回到昔日的部落。講師與教練帶著同學在蔓草叢林中尋找砌石駁坎等部落遺構,也安排自由的時間,讓所有人在部落中探索、觀察與思考。下午從部落下山回到公路,同學還垂降到福德祠下方邊坡,探查先前播撒種子的植物生長的狀況。

對於已習慣於平地生活的同學而言,經過室內及戶外的2天課程,且實地回到祖先的老部落尋根感受特別深刻,不僅了解祖先過去如何仰賴山林生活,以及在山林中發展出太魯閣族特有的文化,在佩服過去族人能在山林中自給自足生活的同時,更重要的也體會到,山林是太魯閣族的根,因此保護好山林才能讓太魯閣族的文化傳承延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