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腸病毒疫情升溫 疾管署啟動應變小組、籲家長嚴守防線護寶寶

因應國內新生兒腸病毒疫情升高,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7)日宣布啟動「114年腸病毒流行疫情應變計畫」,正式成立應變工作小組,與地方政府攜手加強防疫作為。疾管署指出,截至目前(2025年)國內累計已有7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其中5例為新生兒感染伊科病毒11型(Echovirus 11),並已造成4例不幸死亡,疫情形勢嚴峻,呼籲家有新生兒的家庭應嚴格落實防疫措施,避免感染風險。
疾管署最新通報指出,上週新增1例腸病毒重症個案,為一名南部新生男嬰,出生第3天即出現發燒及呼吸窘迫等症狀,後續更發展為休克、血小板降低、肝炎、心肌炎及多重器官衰竭,經檢驗確診為感染伊科病毒11型,目前仍在新生兒加護病房救治中。此外,本週另公布2例伊科病毒11型導致的重症死亡個案,為6月10日所通報者 。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腸病毒就診人次有緩步上升趨勢,第24週(6月8日至6月14日)門急診就診人次達6,009人,較前一週增加14.3%。整體來看,2025年迄今已出現7例腸病毒重症個案,分別感染伊科病毒11型6例與克沙奇B5型1例,創下近6年同期新高,顯示防疫不可鬆懈。
疾管署強調,伊科病毒11型對新生兒威脅性高,感染後易導致重症甚至死亡,傳染途徑可能包含產前垂直感染、產程接觸、產後人際接觸等,提醒民眾新生兒腸病毒流行期間,應儘量謝絕訪客,避免親友對新生兒「抱抱、親親」等親密接觸。
為強化防線,疾管署表示,全國目前已有89家腸病毒重症責任醫院投入應變體系,地方衛生局也針對高風險機構積極展開感染管制查核,今年累計查核510家托嬰中心及56家產後護理之家,查核率分別為22%及30%,目前完成查核的354家托嬰中心與39家產後護理之家皆合格通過。
本週疾管署也將召開重症病例討論會與專家會議,研議最新醫療處置建議與防治策略,持續滾動修正防疫指引。
疾管署今日也特別邀請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生湳醫師說明相關預防建議。楊醫師指出,新生兒感染腸病毒通常在出生後1至14天內發病,症狀從輕微發燒、活動力降低、食慾不振,到重症如腦炎、肺炎與多重器官衰竭不等。由於新生兒本身免疫力尚未成熟,加上母體抗體量不足,特別需要謹慎防護。
楊醫師提醒,準媽媽在產前14天內應落實手部與呼吸道衛生,避免出入人多密閉空間、遠離感染者;若出現發燒、咳嗽、腹瀉等疑似症狀,應立即告知醫師,暫停母嬰接觸、勿進行哺乳與母嬰同室,以避免病毒垂直傳染。此外,家庭成員與孩童也應勤洗手,身體不適時避免接觸新生兒,共同築起守護嬰兒的防疫防線。
疾管署呼籲,全民共同提高警覺,嚴守生活防疫措施,即可有效降低病毒傳播風險。相關防疫資訊與防護建議,可至疾管署官網「新生兒腸病毒防疫專區」查詢(https://gov.tw/U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