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乳標示爭議(上),到底你喝的是不是真的鮮乳?

在進入近期國產乳跟進口乳的標示問題前,先做一些前情提要,先從乳品的成分開始,你喝下去的牛奶,真的是100%鮮乳嗎?
一、事件背景:標示鮮乳卻非全生乳製成?
近期再次掀起「鮮乳標示」的爭議。多款市售乳品雖在包裝上印有「鮮乳」字樣,但其實部分產品並非100%使用生乳製成,而是混入了還原乳、奶粉或其他乳製成分。消費者在購買時難以辨識內容真實性,誤以為購買的是全生乳製品,引發不滿。
其中,被點名的品牌或產品,有些實際上依照法規標示了成分,但在外包裝設計與字樣上過度強調「鮮乳」,形成誤導視覺。例如標示「原味鮮乳」、「鮮奶風味」等術語,卻在細小的成分表中列出奶粉、乳清蛋白或濃縮乳的使用,引發「法律沒違規、誠信卻失分」的輿論風暴。
(圖源:自攝)
二、何謂「鮮乳」?法規怎麼規定?
根據《包裝乳品品名及標示規定》(衛生福利部公告),乳品分類如下:
鮮乳:必須為「以生乳為唯一原料」製成,未添加其他乳成分或粉狀乳品。
調味乳:以生乳、還原乳或其他乳類製品為基底,並加入糖、果汁、可可粉等調味成分。
乳飲品:將乳粉或濃縮乳加水還原(或加入生乳、鮮乳)的還原乳,可混和其他非乳原料,乳含量應占總內容物50%以上,可能加入水、奶粉、乳清粉等,成分較複雜。
換句話說,只有「完全以生乳製成」的乳品,才能使用「鮮乳」作為產品名稱。若產品中使用還原乳(即奶粉加水)、濃縮乳,則不得以「鮮乳」為主品名。
然而,現行規範中並未禁止業者在商業包裝或廣告中使用如「鮮奶風味」、「每日鮮乳」等非正式名稱,這讓部分品牌鑽法規漏洞,在視覺與語意上營造「鮮乳」印象,但實際上卻非純生乳製品。
三、消費者為何在意?這不只是標示問題
對多數消費者而言,「鮮乳」代表的不是單純一個名稱,而是一種品質承諾。鮮乳被認為是新鮮、無加工的乳品象徵,添加還原乳或奶粉被視為「次級產品」。價格差異的爭議:許多標示「鮮乳」但含還原乳的產品,價格與真正100%生乳製品相近,甚至更高,讓消費者覺得「被騙」。當品牌使用誤導性字眼營造純度印象,卻在成分中摻雜其他來源,會讓人對整體食品市場產生不信任。這些情緒背後,其實反映了社會對食品標示誠信期待。
(圖源:pexels)
四、你我該怎麼辦?購買與辨識的實用建議
身為消費者,我們應掌握幾個判斷乳品真偽的重點:看產品品名:是否直接標示「鮮乳」,還是「乳飲品」、「乳類飲品」等。讀成分表:真正鮮乳的成分應僅標示「生乳」,沒有奶粉、鮮奶油或其他乳成分。參考標章:如有「100%生乳」或農委會、乳品公會的標章,可作為可信度參考。警惕廣告用語:避免被「鮮奶風味」、「濃醇香」、「每日乳源」等包裝語言誤導。
(圖源:pexels)
五、標示不是文字遊戲,而是消費者權利
乳品標示爭議提醒我們,食品安全不僅是衛生問題,更是資訊透明與誠信的挑戰。在消費端,我們必須提高辨識力,拒絕含糊不清的產品資訊。而在制度面,政府應進一步檢討乳品標示準則,嚴格規範品名使用,以避免灰色地帶的狀況持續被不肖業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