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鎖的無障礙廁所?花蓮轉運站遭投訴不便民 議員籲檢討管理機制

無障礙設施本該是對身障者與行動不便者的友善承諾,如今卻淪為制度性阻礙?近日有民眾再度向《花蓮最速報》投訴,指出花蓮轉運站外圍的無障礙廁所竟長期「上鎖」,需按服務鈴等待站務人員開門才能如廁。對於許多急需使用廁所的身障者而言,這無疑是二度歧視,讓「無障礙」變成了「有條件才能解鎖的障礙」。
一名投訴者無奈表示:「我行動不便,必須靠助行器移動。那天身體真的不舒服,急著要上廁所,結果門鎖著,要等人來開門。不是每次都能等得起!」這樣的設計不僅違反《無障礙設施設計手冊》中「隨時可近、無需協助」的基本精神,更在實務上對使用者造成極大困擾與羞辱。
花蓮轉運站雖回應,稱因過去曾發生廁所遭流浪漢占用與設備損壞,才不得不採「上鎖管理」,並強調已設置服務鈴與告示牌,強調可「即時協助」,但此說法無法令人信服。真正在意無障礙者需求的單位,應思考如何讓設備在不受干擾下保持「即時可用」,而非直接採取鎖門方式,讓需要者受苦。
針對這樣的問題,花蓮縣議員楊華美表示,近期也多次接獲類似民眾陳情。他認為花蓮轉運站的管理方式確實「不夠便民」,應該要重新檢討。他建議:「會請辦公室先跟轉運站主任溝通,請他們先開放無障礙廁所。再來看怎麼杜絕被佔用問題。」
同樣關心此議題的魏嘉賢議員也質疑,此做法恐違反無障礙設施「隨時可近、無需協助即可使用」的設計原則。他指出:「因為擔心被濫用,就把門鎖起來,這是變相懲罰真正需要的人。」他進一步建議,管理單位可善用科技輔助,例如透過智慧廁所系統監控使用時限,如使用超過15至20分鐘即發出警示聲響,既可保障如廁者安全,又能防止長時間佔用情形發生。
無障礙設施的設置本意是為了讓身心障礙者、年長者、行動不便者等族群能更方便安全地使用公共空間,但若過度設限、管理不當,反而可能成為新的障礙。未來,花蓮轉運站是否能在保障設備不被濫用與維持「真正無障礙」間找到平衡點,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