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米飯都能釀酒?一篇看懂果實酒與澱粉酒的秘密
_large.jpg)
果實酒 vs. 澱粉酒:製作方法與風味的差異
在世界各地的飲酒文化中,酒的種類非常多元。大致上,可以依照原料分成果實酒與澱粉酒。雖然最後都能釀出帶有酒精的飲品,但製作方式與風味卻大不相同。
果實酒:靠天然糖分發酵
果實酒的代表就是葡萄酒、梅酒、蘋果酒。這類酒的特色是原料本身就含有豐富糖分,製作時只要讓果實與酵母作用即可。
基本原理:水果中的糖分被酵母分解,轉化為酒精與二氧化碳。
常見做法:將水果清洗、切碎或榨汁,加入釀酒酵母,密封發酵即可。
風味來源:水果的酸甜比例、香氣化合物,以及發酵時間長短,都會直接影響酒的層次。
果實酒通常香氣明顯、入口帶有果香酸甜,適合初學者或喜歡清爽口感的人。
(圖源:pexels)
澱粉酒:先「糖化」再發酵
澱粉酒的代表是啤酒、清酒、米酒。由於米、麥等澱粉本身不含糖分,酵母無法直接作用,因此需要先「糖化」。
糖化步驟:利用麴菌或麥芽中的酵素,把澱粉分解成單糖。
發酵過程:糖化後的糖液再交由酵母發酵,生成酒精。
風味來源:除了原料特性,糖化時使用的菌種、溫度控制與熟成方式,都會影響酒體厚度與香氣。澱粉酒的特色是酒精濃度與層次感通常更複雜,能呈現穀物的醇厚感與不同熟成的風味。
製作差異一目了然
(圖源:pexels)
風味差異:果實酒偏果香清爽,充滿水果本身的風味。澱粉酒偏醇厚濃郁,發酵過程很多會產生很多小分子的醇酮醛酸等物質,風味較為複雜。
酒釀失敗會有什麼狀況
釀酒畢竟是和微生物一起工作,如果環境控制不好,失敗的狀況並不少:
a.雜菌污染:發酵過程中,如果容器不乾淨或進入了雜菌,可能會出現怪味、發霉,酒就不能喝。
b.發酵不足:酵母死掉或糖分不足,酒精濃度太低,喝起來像酸掉的果汁。
c.過度發酵:時間放太久,會變得酸澀,甚至轉化成醋。
d.氣壓問題:容器密封不當,可能會因二氧化碳累積而漲壞,甚至爆裂。
簡單來說,失敗的酒不是太酸就是太臭,最常見就是「變成醋」或「壞掉不能喝」。
在家能不能自己做酒,很多人對這個問題充滿好奇。答案是需要分情況來看:
a.果實酒(例如梅酒):用水果、冰糖、烈酒(伏特加、清酒、高粱)浸泡。這類浸漬酒比較安全,因為高酒精濃度能避免細菌污染。
b.澱粉酒(例如米酒、啤酒):前期糖化過程會有酒釀,蠻是和簡易常識,但後續涉及發酵產生一定濃度酒精,操作過程較複雜,要先糖化再進行發酵,變因難以控制,比較容易失敗,但也是充滿趣味性,筆者以前就曾自己實驗製作米酒,可惜做出來風味不佳。
c.蒸餾酒(例如自釀威士忌、燒酒):在家自己蒸餾風險較高,不建議自己做。
因此,一般人最適合的就是「自製果實浸泡酒」或「甜米酒釀」,既有樂趣,又相對安全。
(圖源:pexels)
果實酒與澱粉酒雖然同屬「酒」,但製作工序與味道風格完全不同。自己動手嘗試的話,建議從果實酒入門,畢竟失敗風險低、材料容易取得,也能體驗「時間如何改變風味」的樂趣。至於澱粉酒或蒸餾酒,真的有興趣也可以嘗試看看,過程複雜容易失敗,但也充滿趣味,可以充分了解製酒的整個過程、原理,但建議多使用商業菌種,做出來比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