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論見》第33集:玉里的法國爸爸,在花蓮打造一座「愛的家園」
花蓮最速報網路節目《華山論見》第33集今(23)日正式播出,本集以「花蓮的法國爸爸,太『神』了!」為題,專訪長年在花蓮玉里奉獻的天主教神父劉一峰,由中華易經哲學會榮譽理事長張逸華擔任主持人,帶領觀眾認識這位來自法國、卻早已將台灣視為家的人道實踐者。
劉一峰神父自1966年離開法國遠渡重洋來台,在玉里深耕近60年,從收容遊民與身心障礙者,到創辦多個照護機構,是地方人熟知的「玉里的法國爸爸」。他以行動實踐「世界上沒有人該被遺棄」的信念,致力於弱勢族群的長期陪伴與照顧,並於2017年正式取得中華民國身分證。他說:「台灣就是我的家。」
節目中,劉神父回憶當年為延續叔叔的遺志來到玉里,也分享了他對花蓮土地與居民日益深厚的情感。他觀察地方社會變遷,也指出隔代教養、身心障礙照護與就業等仍是當地重要課題。
從創立玉里天主堂、安德啟智中心、怡峰園、愛心農場,到近年的「日出家園」,劉神父一步一腳印,為不同需求的弱勢群體打造避風港。他談及創建初衷時表示,信仰給予他堅定的力量與靈感,也讓他在最困難時仍選擇相信與付出。他特別分享:「曾有一位曾受幫助的孩子,在長大後回來,拉著我的手說,神父,我現在也在幫助別人了。」這樣的回饋,是他最大的動力。
與一般收容機構不同,劉神父更早期就結合環保回收、二手物流等方式,創造工作機會,支持弱勢者自立。他認為,協助他人不只是給予,而是陪伴他們找到自己的價值。
談到現今推動的「日出家園」計畫,神父坦言,目前收容的二十多位更生人與街友仍面臨居住品質低落的困境,希望能透過社會募資與志工力量,加速建置更溫暖的家園。他也呼籲各界資源能持續挹注,協助玉里成為更有愛的地方。
節目最後,劉神父以他最常說的一句話作結:「可以,沒關係。」他說,這句話其實是一種包容,也是一種信任。「每個人都需要被相信,才會勇敢活下去。」
《華山論見》由花蓮最速報推出,持續聚焦地方人物故事與社會議題,每集節目皆可於平台回看,邀請更多人聆聽這些溫柔卻強大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