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民間調查團隊三年觀測抹香鯨夏季目擊率提升

花蓮民間調查團隊三年觀測抹香鯨夏季目擊率提升

    花蓮縣福爾摩沙協會今(25)日公布「拜訪太平洋抹香鯨π計畫」三年成果,首度以民間長期監測資料證實,花蓮東部海域是抹香鯨在太平洋的重要覓食與活動區域。計畫結合在地船隊多羅滿賞鯨與全台海幫手志工,是台灣少見、由民間自主完成的海洋聲音與影像調查模式,並已將資料推向國際學術平台。AA-1125091814203_2b695.jpg
    協會創會理事長、作家廖鴻基指出,三年前成立協會的初衷,就是希望台灣能真正理解海洋生物與環境的變化。他表示,π 計畫的目的,是讓我們重新找回花蓮面向太平洋的姿態,看見海的生命。
    自2023年起,團隊以民間船隊進行長期觀測,三年累計完成89趟航次、442小時航行,總計207次鯨豚目擊、共16種物種。其中,抹香鯨航班的目擊率從首年的11.4%上升至30.77%,顯示東部外海確為其重要棲地。在聲音資料部分,團隊共錄製359筆水下原始錄音,整理出269筆可用音檔,其中126筆為抹香鯨聲紋紀錄。所有資料已整合為「ASACTER Database(台灣東部海域鯨豚聲紋資料庫)」,並正式發布於Figshare,成為國際可引用的科學資料來源。AA-1125091814313_9fd3e.jpg
    海洋聲學專家、計畫共同主持人溫在昇博士指出,計畫最大亮點在於結合在地賞鯨產業與公民科學能量。不是昂貴的研究船,而是花蓮的民間船隊與志工;若能擴大這種模式,將成為台灣深海監測的關鍵基礎。
    長期參與計畫的海幫手志工表示,這不僅是看海,而是理解海洋、對環境負責的方式。從第一次聽到抹香鯨的聲音,到整理能被研究使用的音檔,志工成為資料生產的重要力量,也讓這項民間監測擁有持續累積的強大能量。協會表示,三年成果不只是數字,而是許多在地與全台志工共同行走出的紀錄,並已整理成書,預計於明年出版第三本,成為花蓮最重要的公民海洋教材。

-------------- ↓請繼續閱讀↓--------------

    福爾摩沙協會強調,未來將持續與多羅滿賞鯨與海幫手志工合作,擴大聲紋資料與鯨豚生態研究,並推動更多公眾教育行動。協會也呼籲更多企業與民眾加入,使這項民間科學計畫得以長期進行,讓世界看見花蓮,讓台灣真正重新面向太平洋。

Image

每日提供花蓮最新即時新聞,滿足大眾知的權利。
另外服務項目有電視牆廣告 網路行銷規畫 工商簡介 動態攝影等歡迎大家前來詢問。
由成真整合有限公司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