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疫情持續高峰,疾管署呼籲加強手部清潔與飲食衛生,防範諾羅病毒

疾病管制署(疾管署)今(18)日表示,春節過後,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雖有下降趨勢,但仍處於高峰。 疾管署提醒民眾,務必注意手部清潔和飲食衛生。 若出現嘔吐、腹瀉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在家休息,以降低腸道傳染病的傳播風險。 同時,餐飲及旅宿業者需加強環境與員工的衛生管理,確保公共健康。
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2025年第7週(2月9日至2月15日),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達285,442人,較前一週的306,567人次下降6.9%,但仍為近五年(2021至2025年)同期最高。 此外,近四週(第4週至第7週)共接獲390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同樣為近五年同期最高。其中,餐飲和旅宿業為主要發生場所。 在檢驗的214起陽性案件中,211起(占98.6%)檢出諾羅病毒。
疾管署指出,近期腹瀉群聚案件的主要病原為諾羅病毒。 該病毒傳染力強,任何年齡層皆可能因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接觸受污染的物品、與患者密切接觸,或吸入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產生的飛沫而感染。 潛伏期約10至50小時,主要症狀包括水瀉、嘔吐、噁心、發燒、頭痛、腹部痙攣和胃痛等。 症狀可持續1至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感染的病原種類及個人免疫力。 5歲以下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可能更為嚴重。
為防範諾羅病毒感染,疾管署呼籲民眾:
-
勤洗手:特別是在進食前、如廁後,以及處理嘔吐物或排泄物後,應以肥皂和清水徹底清洗雙手。
-
注意飲食衛生:食物應徹底煮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飲用開水或經過適當處理的飲品。
-
環境清潔:嘔吐物或排泄物應立即使用含氯漂白水(1000ppm)清潔,並將污染物妥善處理。
-
生病在家休息:出現症狀者應避免上班、上學或參加集體活動,待症狀完全消失後至少48小時再恢復日常活動。
餐飲及旅宿業者應加強員工健康管理,確保從業人員無腹瀉或嘔吐等症狀,並定期進行環境消毒,防止病毒傳播。
疾管署強調,落實個人衛生與環境清潔,是預防諾羅病毒感染的關鍵。 民眾如有相關症狀,應及時就醫,並遵守醫療指示,以維護自身及他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