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三重奏 用黃豆做出各種豆製品

豆漿
豆漿是黃豆的基本加工品,將黃豆泡水後磨碎,經過煮漿與過濾即可製成。
用途:除了可直接飲用外,還是製作其他豆製品(如豆腐、豆皮)的基底原料。
加工豆漿的特點:如果用於豆製品加工,豆漿的蛋白質濃度會調高,以確保後續凝結過程的穩定性與品質。
板豆腐
板豆腐是最常見的傳統豆腐,製作時將鹽滷(或硫酸鈣)加入豆漿,使之凝固,再倒入模具壓除水分。
特點:口感紮實,經壓水後結構穩固,不易破碎。
用途:適合多種烹飪方式,如煎、煮、炸或燒烤,常用於料理如麻婆豆腐、紅燒豆腐等。
(圖源:pexels圖庫)
嫩豆腐
嫩豆腐的製作與板豆腐類似,但加入的是葡萄糖酸內酯,且不壓水,因此含水量較高。
特點:質地柔軟、細膩,易碎。
用途:適合涼拌(如皮蛋豆腐)、燉湯或加入火鍋,帶來滑嫩口感。
豆皮
豆皮是豆漿在高溫狀態下表面形成的蛋白質薄膜。將熱豆漿倒入加熱的淺盤中,吹風使表面蛋白質凝結,撈起即成。
加工方式:可進一步選擇乾燥或油炸,形成乾豆皮或炸豆皮。
用途:乾豆皮可用於燉煮,如素雞湯;炸豆皮則常用於火鍋配料或素食料理,吸附湯汁後口感豐富。
(圖源:自攝
素雞
素雞是以新鮮豆皮製成的素食豆製品。將豆皮層層疊起後,用布緊密包紮成形,經蒸煮後即可完成。
特點:口感有彈性,外觀類似雞肉,是素食者常用的肉類替代品。
用途:適合煮湯、滷煮或涼拌。
(圖源:自攝)
豆干
豆干的製作方式與板豆腐相似,但壓水時間更長,使其質地更加緊密,水分含量較少。
特點:口感扎實,易於保存。
用途:常用於滷製、炒菜或燒烤,如滷味拼盤中的豆干、乾煸豆干等。
豆花
製作方式與豆腐類似。
傳統豆花:加入鹽滷後蒸煮,或用熱豆漿沖入硫酸鈣凝結,質地較粗糙,無彈性。
膠體豆花:使用吉利丁、鹿角菜膠或蒟蒻粉製成,表面光滑、有彈性。這類豆花的製作方式簡單,市售豆花粉能快速完成,適合家庭自製。
自製黃豆製品方法
自製豆漿
黃豆處理:將黃豆泡水8~12小時,至黃豆能輕易掰開的狀態。
比例與攪碎:以水:黃豆 = 10:1的比例,放入果汁機攪碎。
煮漿:將豆漿煮滾,持續攪拌防止燒焦。煮的過程中因皂素產生大量泡泡,可用小火慢煮至泡泡消失。
過濾:使用濾布過濾即可得到純豆漿。
準備材料:購買市售豆花粉,根據包裝比例調製。
攪拌與凝固:將熱豆漿與豆花粉攪拌至完全溶解,靜置放涼後即可凝固成豆花。
食用:依個人口味,搭配糖水、配料享用。
豆製品在生活中非常常見,本篇介紹一些日常豆製品,跟簡單DIY的方式,觀眾在購買時也可以留意一下後面的成分,選擇自己喜歡的豆製品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