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媽媽餵配方奶爭議」看短影音時代的資訊判斷

近年來,短影音成為人們獲取資訊的重要管道,但也因此讓許多錯誤訊息更快速地擴散。「媽媽餵配方奶爭議」便是一個鮮明的例子。該品牌在影片中聲稱嬰兒配方奶的糖分含量等同可樂與珍奶,暗示會對孩子的健康造成危害。這樣的比喻雖然吸睛,但卻忽略了完整的科學依據,也讓許多家長陷入恐慌。


(圖源:photoAC)
其實如果遇營養資訊組成的資訊其實都可以看食品背後的營養標示,尤其嬰兒食品的標示會更加要求。以媽媽餵的狀況來說,顯然別有用心,往往都會有其背後商業的考量,家長們也需要對這類自媒體有所警惕,避免無謂的恐慌。

-------------- ↓請繼續閱讀↓--------------

媽2 52f59

(圖源:photoAC)

-------------- ↓請繼續閱讀↓--------------

短影音的特性在於短小精悍、節奏明快,往往能在幾秒鐘內引發情緒反應。然而,這種形式也帶來資訊片段化的問題。為了在極短的時間吸引注意力,製作者往往選擇誇張的語言或戲劇化的比喻,卻犧牲了內容的完整性與準確性。再加上平台的演算法傾向推送最具爭議、最聳動的內容,使得錯誤或偏頗的訊息更容易被放大,進一步加深大眾的誤解。
在這次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家長因短影音而產生焦慮,甚至對配方奶產生過度的不信任感。事實上,衛福部隨後澄清,目前國內登記的 128 項嬰兒配方食品皆符合法規,其糖含量與母乳相比並無顯著差異。母乳仍然是最佳選擇,但若無法哺乳,配方奶依然是安全且合格的替代方案。由此可見,若僅依賴短影音獲取資訊,而缺乏進一步查證,很容易被錯誤訊息牽著走。


那麼,在短影音充斥的環境中,我們該如何判斷資訊的正確性?首先,需要具備辨識來源的能力。影片究竟來自專業醫療單位、政府機關,還是某個有商業目的的品牌?其次,必須養成批判性思考的習慣,對於過度聳動的說法,應該追問是否有數據支持。再者,主動比對不同媒體與專家意見,才能避免被單一觀點誤導。最後,當爭議發生時,不妨查閱官方單位的公告或澄清資訊,這通常才是最可靠的依據。

媽3 994db
(圖源:photoAC)
「媽媽餵事件」提醒我們,短影音雖然方便,但真相往往需要更多耐心去查找。面對看似驚悚或煽動情緒的影片,我們必須保持冷靜,主動驗證內容,而不是僅憑片段影像做出判斷。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媒體識讀不再只是專業課題,而是每個人日常生活中都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避免被誤導,並做出對自己與家人更負責的選擇。

Image

每日提供花蓮最新即時新聞,滿足大眾知的權利。
另外服務項目有電視牆廣告 網路行銷規畫 工商簡介 動態攝影等歡迎大家前來詢問。
由成真整合有限公司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