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部落廚房開張!師生體驗阿美族野菜文化 春季限定美味上桌

春天不只是萬物復甦的季節,更是享用野菜的最佳時刻!慈濟大學學務處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近日舉辦「部落廚房-婦女們的野菜秘笈」活動,特別邀請阿美族部落媽媽陳品潔、高嬌豔,親自帶領師生認識、採集當季野菜,並現場烹調,端出一道道最原始、健康且充滿原鄉風味的阿美族野菜料理。
活動中,部落媽媽們設計了五菜一湯的菜單,包括箭筍料理、清炒豆瓣桂竹筍、龍葵蛋花湯、蕗蕎烘蛋與雙色糯米飯。其中,有「阿美沙拉」之稱的蕗蕎,外觀類似蔥與蒜,口感帶有洋蔥般的微嗆辣味,是部落料理中常見的辛香料。正值鮮嫩的箭筍,從發芽到採收僅需短短數天,完全無需擔心病蟲害或農藥殘留,成為春季餐桌上的安心美味。
在部落媽媽陳品潔眼中,無論是野菜還是路邊雜草,皆是餐桌上的珍寶。像是雨後特別鮮嫩的龍葵,可用於汆燙、快炒、煮湯或煮粥,甚至能熬成解酒湯,都是部落耆老流傳下來的飲食智慧,因此阿美族也被暱稱為「吃草的民族」。此外,活動中介紹的「車輪茄」──一種在花東地區才常見的特色野菜,也讓師生驚艷。這種長得像輪胎的小番茄因苦味濃烈,又被稱為「苦茄」,適合汆燙後冰鎮涼拌或簡單水煮搭配鹽巴食用,苦中帶甘、風味獨特。
對於學士後中醫學系一年級學生賴佑昇來說,這場活動是一次大開眼界的體驗。他興奮表示,許多野菜都是第一次見到、首次品嚐,更深刻體會到中醫「藥食同源」的理念,特別是龍葵帶有的微苦,搭配佛手瓜與南瓜的甜味,讓野菜湯風味層次豐富,感受到原鄉料理的智慧與魅力。醫務暨健康管理學系二年級、阿美族學生則分享,最喜歡吃箭筍,鮮嫩中微帶苦味,一吃就勾起對家鄉與媽媽味道的思念。
部落媽媽高嬌豔也在活動中分享,野菜種類繁多,食用方式也因植物特性而異。一般野菜適合清燙、快炒或煮湯,而若帶有苦澀味,則建議清燙後再炒蛋或熬湯,減少苦味。此外,多樣且少量的野菜攝取,不僅營養均衡,也有助於農田生態的永續平衡。
慈濟大學學務處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專案助理冉少文表示,原住民族的飲食文化,是經過世世代代智慧累積下來的寶藏。透過這次「部落廚房」活動,學生們不僅學習到阿美族的傳統美食文化,更能分享與交流彼此的生活經驗,為即將展開的原民週系列活動暖身,也期盼藉此讓更多師生重新認識、理解原住民族的文化價值,實踐全民原教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