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專法來了!以後賣檳榔要登錄核准喔!

台灣的「檳榔文化」雖源遠流長,卻也成為全球口腔癌發生率最高的主因之一。經過多年的討論與監察院糾正,衛福部終於預告「檳榔健康危害防制法」草案,提出包括販售登錄核准、限制嚼食場所及禁止未成年與孕婦使用等多項管理措施。此舉在健康保護與業者生計間引發多方關注。
衛福部口腔健康司副司長張雍敏表示,檳榔專法旨在從根本上解決檳榔健康危害,主要包括:
1.販售需登錄核准
檳榔業者須向縣市主管機關申請登錄後才能營業,違者將被處以1萬至5萬元罰鍰。此舉將迫使目前多以攤販形式經營的檳榔業者納入正規管理,逐步解決監管困境。
2.限制嚼食場所
參照菸害防制法規範,嚼食檳榔被禁止於學校、醫院、大眾運輸等地,違者不僅面臨罰款,還需接受「戒檳教育」。此規範旨在降低未成年接觸檳榔的可能性。
3.保護特定群體
未成年與孕婦被明文禁止嚼食檳榔,唯原住民基於文化傳承與祭儀需求除外,體現專法的人性化與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平衡。
4.嚴格檢驗標準
檳榔販售需符合農藥殘留、污染物質等檢驗標準,並禁止商業促銷、網購、自動販賣機等行銷手段。同時,包裝需標示健康警語及危害警示圖文。
面對新法規的高壓管理,花蓮檳榔攤商擔心生存空間遭到壓縮,直言「攤商恐無法存活」。業者建議給予較長的緩衝期,並提供輔導協助,以協助符合新規範。此外,計程車與遊覽車等不得嚼食的規定,也讓部分從業者表達不安。
檳榔專法草案自公告日起開放60天陳述意見,衛福部將針對草案進行修訂並推動立法,預計本會期送進立法院審議。此法案在實現健康保護願景的同時,也引發了對傳統文化與攤商生計的深刻討論。如何在健康防護與經濟發展間找到平衡,成為檳榔專法未來推行的關鍵課題。
檳榔專法的出爐標誌著台灣邁向健康政策新里程碑,也為解決「檳榔文化」與健康威脅的矛盾提供了具體方向。未來是否能有效執行,仍需多方共同努力,攜手推動健康文化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