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耕一甲子傳藝文風骨 資深媒體人田德財榮獲2025「榮譽中國文藝獎章」

2025年全國文藝節大會暨第66屆中國文藝獎章頒獎典禮,今(4)日於台北市花園大酒店國際廳隆重登場,典禮現場雲集全國重量級藝文界人士,表彰包括文學、音樂、新聞等12類獎項,共40餘位來自海內外的傑出藝文工作者,肯定他們對文化藝術及國家社會發展的貢獻。
在獲獎者中,資深媒體人田德財近一甲子的新聞耕耘,深度報導文化、記錄時代,榮獲今年最高榮譽之一的「榮譽中國文藝獎章」。田德財自1968年投身新聞界,至今筆耕不輟、著述不止,繼2022年第63屆中國文藝獎章後,再度獲得肯定,成為台灣新聞界首位獲此殊榮者。
中國文藝協會會長王吉隆表示,中國文藝獎章自民國49年創設以來,為紀念五四運動精神,固定於每年5月4日頒發,具極高文化象徵意義。自民國70年起增設的「榮譽文藝獎章」,迄今已頒發予翟君石、黃君璧、蘇雪林等七十餘位重量級藝文先進。田德財的得獎,不僅是對個人專業的肯定,也為新聞界在藝文傳播上的角色立下典範。
此次榮譽中國文藝獎章共有八位得主,分別涵蓋文學、戲劇、美術、攝影、音樂、新聞及海外創作等領域。其中來自新加坡的鄭培書,親赴台灣領獎,展現國際華人對文化傳承的重視。而田德財以其57年新聞生涯中的傑出表現獲新聞類殊榮,尤為矚目。
田德財自民國58年起擔任記者,歷任《台灣日報》、《東聲日報》、《大漢日報》記者,其後長達28年任職《聯合報》,再於《聯統日報》擔任社長,並自2007年起服務於《更生日報》至今,累積新聞採訪達57年,寫作超過七千萬字、拍攝照片逾十萬張。曾任花蓮縣記者公會理事長,其對新聞工作的熱情與奉獻精神,實屬難得。
除日常採訪外,他更致力於文化藝術報導,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民國99年間,他以「尋找失落的客庄」為題,從東部客家二次移民角度進行專題報導,入圍行政院客委會第五屆客家新聞獎,並引起當時縣長傅崐萁重視,促成花蓮縣政府將民政處客家科升格為「客家事務處」,對推動客家文化傳承影響深遠。
「今日之新聞是明日之歷史。」田德財長年秉持此一信念,不僅報導政經社會、環保教育等議題,亦投身著作編輯,出版《消失的行業》、《東部印刷史》、《洄瀾雅集》、《玉石王國》、《東部新聞史》、《0206花蓮地震全紀錄》、《觀光飛躍十年》等書,為地方文化留下珍貴紀錄。
評審團指出,文化與藝術的推廣,需仰賴新聞媒體的深入報導與長期陪伴。田德財身為新聞人,長年扎根東台灣,以報導推動藝文參與,其對文化教育之深耕與堅持,是難得一見的典範人物。
聯經出版社社長、聯合報願景工程基金會執行長羅國俊特別致賀,表示田德財退休後仍持續站在新聞第一線,以筆為劍,秉筆直書,令人敬佩。花蓮縣長徐榛蔚、立委傅崐萁亦表達祝賀。
典禮現場亦有多位學界與媒體代表到場觀禮,包括東華公共事務研究學會監事陳宣瑄代表理事長吳惠貞出席,《中時旺報》副社長刁明芳等人也親自道賀。其報導與著作廣泛見於《聯合報》知識庫、《更生日報》新聞網等平台,田德財將新聞視為終身志業,更以行動深耕藝文種子,為文化界推崇,堪為後輩學習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