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的反思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的反思


對於這類事件的防範,還是要建立好的食安概念。然而唐菖蒲伯克氏菌的來源至今仍無法確認,後續食藥署已於113年執行稽查專案,針對米麵濕製品進行抽驗邦克列酸,214件檢驗結果均未檢出,也顯示該事件的特殊性。
衛福部食藥署指出,文獻指出,邦克列酸不僅曾在東南亞國家的椰子食品中發現,也曾在中國、非洲、印尼及不丹達加納區等地的玉米、銀耳、米粉或粿條等食物,發生邦克列酸食品中毒事件。台灣過往不曾發生,隨著新移民、移工等人口在台灣越來越多的狀況下,不只是邦克列酸,常見於東南亞的食物中毒原因亦有可能在台灣發生。

寶林圖一 79cee

(圖源:pexels圖庫)
產生邦克列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必須在特定條件下(中性、低鹽、溫暖且潮濕)才會孳生並產生毒素。可見是因為細菌孳生而產生毒素,毒素耐熱性佳,經過高溫、高壓烹煮都難以破壞毒性,加上其無色、無味之特性,若不慎食入,通常很難察覺,與台灣常見食物中毒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原因類似,但其對人體的影響卻是相當嚴重。

-------------- ↓請繼續閱讀↓--------------

本次事件綜合了人口解構改變、飲食文化改變,且食品安全管理不佳等等因素,但主要造成中毒原因還是食品安全管理不佳所造成,即便不是滋生唐菖蒲伯克氏菌,亦可能滋生其他引起食物中毒的微生物。
依據台北地檢署偵辦寶林茶室A13店食物中毒案的調查報告,寶林茶室A13店人員未依照標示方式開封後冷藏保存粿條,且廚房環境因悶熱潮濕,整體符合唐菖蒲柏克氏菌椰毒病原型菌株生長,並產生邦克列酸毒素的有利環境,使唐菖蒲柏克氏菌椰毒病原型菌株生長,並產生邦克列酸毒素。
長期以來,台灣餐飲業的管理一直處在一個出事才加強監管的狀況,近期發生的台中知名飯店疑食物中毒、Buffet餐廳饗饗食物中毒等等事件,都顯示餐飲業日常的衛生管理狀況勢必未落實。也帶大家了解如果是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幾乎都與食品衛生安全管理不佳有關,通常不外乎人員、環境衛生、食材管理、熟食溫度管理等因素疏忽導致,如常見的腸炎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仙人掌桿菌等等。

-------------- ↓請繼續閱讀↓--------------

寶林圖二 ede93

(圖源:pexels圖庫)
因此怎麼讓餐飲業者能落實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並且不是因餐飲業、食品工廠、食品製造業等等業態不同,標準也不同。舉例最常見的:戴帽子,光帽子怎麼戴就標準不一了,很多米其林餐廳甚至連帽子都不戴,法規上所寫的是「食品從業人員於食品作業場所內工作時,應穿戴整潔之工作衣帽(鞋),以防頭髮、頭屑及夾雜物落入食品中」,那戴帽子的方式就應該能完整包覆頭髮,避免頭髮露出,而不是像現在要戴不戴、戴得標準不一的狀況,這些都是基本應該做好的事,不應該因業態不同就不同標準。

寶林圖三 a230e
(圖源:pexels圖庫)
台灣食品安全的觀念雖有日益進步,但離基本標準仍有一定距離,在人口結構、飲食文化的改變下,這些食安的管理更凸顯其重要性,但國內衛生單位、食品稽查的人員不足,高考的食品技師除了進工廠外無其他功能,都顯現法規及專業人員在協助國內食品安全管理的配套措施都需要進一步完善,否則類似的狀況只會一再上演。

Image

每日提供花蓮最新即時新聞,滿足大眾知的權利。
另外服務項目有電視牆廣告 網路行銷規畫 工商簡介 動態攝影等歡迎大家前來詢問。
由成真整合有限公司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