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教室、走進山林|海星國中以山野教育鍛鍊體魄與公民素養

為培養學生的自主行動力與公民素養,花蓮海星國中於113學年度持續推動「山野教育」課程,融合登山、環境與探索教育三大主軸,安排三場次戶外挑戰活動,引導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山林,藉由實地體驗認識自然、挑戰自我,並深化團隊合作精神。
今年度的課程以「循序漸進」為核心理念,依照不同年級設計適合的路線與挑戰難度:
-
第一場於10月19日登場,七年級學生與師長攀登玉山國家公園內的瓦拉米步道,進行一日健行體驗;
-
第二場則於12月8日至9日展開,八、九年級學生共同挑戰氣候多變且路線艱難的雪山東峰;
-
第三場則在6月初完成,由九年級生進行陽明山東段縱走,為整年度課程劃下句點。
三場山野歷程總計吸引超過70人次師生及家長參與。活動中,學生不僅學習基本登山技能,亦透過親身經歷感受自然生態的脈動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原本預定挑戰的合歡北峰,因4月3日地震影響考量安全因素而調整行程,轉而安排雪山與陽明山等替代路線。即便在氣候變化、高山反應與崎嶇地形的挑戰下,學生們依舊展現堅毅精神與高度風險意識,成功完成各階段任務。
「哭坡真的很累,但我撐下來了!」一位完成雪山東峰挑戰的八年級學生分享心得,臉上洋溢著自信與成就感。課程設計除了體能挑戰,也結合社會、自然、科技與公民領域,鼓勵學生與自己、與社會、與自然展開多層次對話。在行進中學習分工合作、互助關照,並從原住民文化、環境永續議題中汲取理解與反思。
為支撐課程品質,校內教師採跨領域協作方式,從行前訓練、物資準備到風險管理與安全引導,整合各方資源,建立起一套系統化的山野教學模式。「這不僅是學生的成長歷程,也是教師專業實踐與拓展的機會。」參與教師表示,在規劃與陪伴學生的過程中,教師群持續自我反思與精進,促進教育現場的轉化與創新。
海星國中指出,山野教育不只是單次活動,而是一種持續培力的過程。透過系統設計與實作,學生在體能與心志層面獲得鍛鍊,更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系統性思考及永續行動的公民意識。未來,學校將持續強化課程架構,提升活動層次與深度,並鼓勵更多家長與社區資源共同參與,打造具在地文化底蘊的山野教育典範。
校長陳海鵬表示,海星國中的山野教育不僅是學習知識的場域,更是一次心靈探索與價值養成的旅程。「在山林中,孩子們學會了堅持、感恩與尊重,這些經驗將成為他們未來人生中最珍貴的養分,讓他們更有能力成為具備責任感與公民素養的現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