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紐原住民文化交融:深度交流毛利族主權與文化實踐

近日,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主任 Bavaragh Dagalomai 謝若蘭教授率領臺灣原住民族學者與研究生代表團,前往紐西蘭進行一場聚焦於文化學習與主權實踐的深度交流之旅。此次訪問涵蓋毛利族的文化儀式參與、土地主權對話以及國際合作的探討,為臺灣與紐西蘭的原住民族交流翻開新篇章。
代表團此行的亮點之一,是參加一場極具歷史意義的毛利族傳統葬禮。這場儀式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第28毛利步兵營的最後一位成員、戰爭英雄 Sir Robert Gillies 爵士(別號「The Bom」)舉行。Gillies 爵士不僅在軍事服役期間貢獻卓著,更在戰後積極推動毛利文化的保存與復興,成為毛利社群的精神象徵。
此次葬禮不僅展現了毛利族對英雄的深切敬意,也凸顯族群記憶與歷史療癒的實踐方式。部分團員曾於2020年與 Gillies 爵士會面,並在葬禮上以鄒族的「安魂曲」表達哀悼與致敬。這一經歷讓團員深刻感受到儀式在文化保存與正義轉型中的重要作用。
代表團參與了奧克蘭「Toitū Te Tiriti」行動,聲援毛利族群對1840年《懷唐伊條約》所賦予土地與文化權益的捍衛,並呼籲紐西蘭政府履行條約承諾。毛利族群強調,條約不僅是歷史文件,更是當代主權與文化復興的重要基石。
謝若蘭教授在現場表示,作為來自臺灣的原住民族代表,支持毛利族的權益訴求,不僅是跨國的文化連結,更是共同的歷史使命。團員 Panay Tana Takisvilainan 也指出,雖然身為臺灣原住民族,非毛利族人,但深感此次行動的重要性,願意與毛利族群攜手推動族群權利的實現。
代表團造訪 Rotorua 的 Te Kuirau marae(毛利傳統集會場所),並由前毛利事務部長 Hon. Te Ururoa Flavell 親自接待,深入學習毛利族文化、土地管理與經濟發展的實踐經驗。此外,團隊還與 GHA 公司高層會晤,探討資源管理與土地主權保護的策略,並參觀當地媒體機構,了解媒體對原住民族議題的影響力。
Flavell 部長強調,毛利族的文化復興需要與現代經濟發展並行,這對全球原住民族的共同挑戰具有借鑒意義。
訪問期間,毛利電台執行長 Shane Taurima 邀請代表團座談,探討語言主權與媒體自主性的重要性,並邀請臺灣團隊參加明年在臺舉辦的全球原住民族廣電聯盟(WIBN)大會。Taurima 執行長指出,毛利語復興運動的成功範例,展現了語言在族群認同中的關鍵作用,呼籲更多原住民族加入國際平台的對話與合作。
此外,謝若蘭教授此次接受紐西蘭外交部長任命,成為亞洲紐西蘭基金會榮譽顧問,帶領團隊與多方討論未來合作方向,包括青年領袖培育及文化交流計畫。
此次深度交流,讓團員深刻理解毛利族如何在土地權益、語言復興與文化保存間取得平衡。Mulas Ismahasan 陳慧君表示:「文化傳承需要的不只是記憶,更需要實際行動。」Sifo Lakaw 博士則強調,語言復興需以社會運動的精神推動,成為族群認同的核心力量。
謝若蘭教授總結道:「原住民族的文化、語言與傳統,不僅是回顧過去,更是未來族群認同與文化延續的基礎。」她感謝原住民族委員會與善心人士的支持,使此次跨國交流得以順利進行,並為臺灣原住民族與國際夥伴攜手前行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