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校後大躍進!慈大高教深耕補助破億 再獲教育部肯定
_large.jpg)
慈濟大學以嶄新姿態邁入轉型新里程,延續「人文與專業並重」的辦學精神,在教育部第二期「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第二階段(114至116年)審查中再創佳績。114年度主冊計畫獲教育部核定補助逾7,000萬元,年增幅顯著,若加計主冊專章、USR計畫、就學協助與原住民輔導等項目,總額首次突破新台幣1億元,象徵合校後的慈大在資源整合與校務發展上的穩健成果,亦是全校師生共同努力的重要里程碑。
自93學年度起,慈濟大學已連續19年獲得教育部深耕計畫支持,見證學校在教學創新、研究發展與社會實踐上的持續精進。113學年度與慈濟科技大學完成合校後,高教與技職教育相互融合,以醫護為核心的特色更加明確,亦讓跨域學習與在地連結的實踐更具深度與廣度。本次審查結果顯示,慈大在教學創新、社會責任、產學連結與高教公共性等四大面向皆獲高度肯定,展現多年耕耘的厚實基礎。
慈濟大學提供五專、四技、二技、大學部及碩博士班等完整學制,無論學生來自高中或高職體系,皆可獲得一貫且全方位的學習支持。教學方面積極推動跨領域課程,導入全英語授課(EMI)、AI應用及數位轉型趨勢,提升教師專業與學生自主學習成效。113學年度共有14件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獲教育部核定,畢業生證照取得率連續三年名列全國私校前段。
國際交流方面亦成果豐碩,學生海外研修、交換計畫及語言補助逐年擴增,平均每12名學生中即有1人獲得海外學習補助,有效拓展學生國際視野與學術能量。
在服務學習與人文關懷層面,慈大以課程導引學生培養利他精神與行動力。113年度「佳民國小課輔團隊」、「見晴服務團隊」獲教育部首屆「青志獎」績優服務獎,「巴奇克 Pajiq 希望志工隊」更連續五年獲得「佳行獎」,這些成果不僅反映學生的熱情與實踐力,更體現慈濟教育的深刻與溫度。
為強化職涯發展與產學合作,慈濟大學要求各系開設職涯與實習課程,並結合慈濟志業體發展醫療人文智庫與實作型教學,積極接軌教育部UCAN職能平台,提升學生畢業即就業的能力。
在國際專業表現上,慈大於202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年輕大學排名中,名列全台第九,並獲歐洲國際傷口學會(EWMA)認證,成為亞洲首所取得此項醫療榮譽的大學,顯示其在醫護領域的專業實力備受肯定。
面對全球淨零轉型趨勢,慈濟大學積極參與永續教育,擔任「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聯盟—東區培育中心」的關鍵夥伴,推動ESG教育與碳中和意識,為東部地區培育具備永續視野的未來人才,展現對社會與環境的深刻承諾。
慈濟大學秉持「高品質教育、低負擔就學」理念,提供健康實惠的學生餐(每日餐費不到百元)與100%宿舍提供率,保障學生公平學習機會。自106學年度起推動弱勢學生「零負擔入學方案」,補助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與弱勢學生學雜費,根據教育部校務資訊公開平台資料顯示,慈大每千名學生中學雜費減免受惠人數已由107學年度的75.28‰提升至110學年度的90.92‰,位居全國私校前25%。另設有「衣珠專案」,主動提供經濟扶助,確保學生無憂就學、安心發展。
慈濟大學未來將運用本次補助資源,持續推進「發展人文科技力」、「培養慈悲喜捨大善力」、「拓展全球影響力」三大校務發展願景,並以「智慧科技創新教學、培育具慈濟人文精神的專業人才、強化產學研結合、實踐ESG治理」為核心策略,打造一所兼具創新、永續與在地共好的志工大學。
校長劉怡均表示,感謝教育部對學校轉型發展的肯定,特別是在與慈濟科技大學合校後的關鍵階段,給予資源與信心支持。未來將持續秉持「尊重生命、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深化慈濟人文教育內涵,穩健邁向創新、永續、共好的未來。